上午 9 時,北京安貞醫院心外 7 科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患。
患者女性,37 歲,是一位二胎準媽媽,腹中的孩子快要足月,媽媽剛剛還能感受到寶寶的胎動。
但此次入院,並非為了迎接新生的喜悅,而是收到了死神的「傳喚」。
妊娠合併急性主動脈夾層——對她來說,這只是一個陌生的醫學名詞。
但她的醫生知道,這是一種多麼兇險的疾病。
這位孕婦的主動脈壁內層破了一個小口,血液從破口沖進了血管壁內,把整根主動脈壁生生撕裂剝離。
本來厚實堅固的血管壁現在如紙張一樣薄而脆弱,隨著血液不斷匯入,假腔像一個不斷膨大的氣球。一次跳動所產生的震動、一個噴嚏,都可能導致血壓陡增,讓主動脈瞬間破裂。
一旦主動脈破裂,血液就會像決堤之水,媽媽和孩子都會 60 秒內死亡。
獲救的唯一辦法是馬上手術,否則每拖延一小時,死亡幾率增加 1%,48 小時內死亡率 50%,兩周內達 65%~75%。
心外七科的葛翼鵬醫生一大早就接到了這位患者的入院信息。信息是主任朱俊明發來的,這位主任在外地剛剛結束一個學術會議,正在緊急趕回醫院的路上。
接到信息後,葛翼鵬瞬間緊張了起來,他明白,患者必須馬上手術,而且是多部門協同的大型複雜手術。
主任不在的情況下,擔子落在了這位年輕醫生的肩上。
向家屬解釋手術風險、確定手術方案、溝通協調其他各個科室……
一切行動都要快!
1
病床上,準媽媽臉色蠟黃,被連夜轉診、胸部撕裂痛、以及各項檢查折騰了一夜,此時的她精疲力盡。
但現在遠沒到放鬆的時候。
就在這時,葛翼鵬還收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患者很可能出現了便血症狀。
這意味著主動脈夾層的膨大很可能已影響到其他部位的動脈,甚至造成了出血口。
至此,按照最樂觀的可能,留給這位孕婦的時間,也不過短短一個小時。
葛翼鵬馬不停蹄。一邊,他向患者的丈夫解釋病情:
從樹根到樹梢(主動脈血管),她都有問題了……
我們只能說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說,博一下,但最終的結果,醫生無法控制……
聽著葛翼鵬醫生連珠炮般地解釋,這位面色鐵青、穿著樸實的中年男人眼中泛起了淚光。
很快,他在手術同意書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相信醫生,不帶一絲猶疑。
另一邊,在涵蓋各個科室的龐大微信工作群里,一場討論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究竟先完成孕婦生產,還是主動脈夾層手術,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
先進行主動脈手術,手術中深低溫停循環會影響到腹中胎兒的血氧供應,直接威脅孩子的生命。
-
先完成生產,孕婦生產過程中的運動和內部組織擠壓,將加大血液壓力。這就如同以外力擠壓著原本已膨脹變形的血球。
還在路上的朱俊明也通過工作群與各科室醫生們實時溝通,權衡之後,團隊快速敲定了手術方案:首先以剖腹產的形式完成接生,再完成主動脈手術。
即便如此,巨大的風險依舊懸在頭頂。
2
安貞醫院是全國妊娠合併心臟病患者的轉診中心。患者所在的朱俊明教授團隊,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做此類手術最有經驗的醫生團隊。
在妊娠合併主動脈夾層的治療上,這個團隊擁有迄今全球最大一組單中心經驗。從 1998 年 6 月至 2015 年 2 月,7 年內實施總結了 25 例。
然而,即便是全國最有經驗的團隊,這位患者的情況依然非常棘手。
上午 9 點 20,婦產科、兒科、心外科、麻醉科、體外循環科的醫生都先後到位。
這將是這個年輕的團隊第一次獨立經歷多部門協作。
由於剖腹產會導致血液快速回流心臟,直接壓迫岌岌可危的主動脈夾層。因此,手術必須在充分防范的前提下,以更加細致的操作來實施。
葛翼鵬醫生帶領監測小組與產科對接,負責跟蹤剖腹產過程中的所有生命體征的動態。
肖付誠醫生帶領的另一個小組,將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心血管破裂,為此做好搶救措施。
不到 50 平的手術室里站了 20 多位醫護,他們各司其職,救治工作緊張而有序地推進著。
3
當兩個術前小組為手術做準備時,手術台上的這位準媽媽,卻突然焦躁起來。
這是主動脈夾層產生的胸部疼痛加劇了,這很可能意味著主動脈的膨大情形變得更壞,這顆血球破裂的風險陡然增加。
竭力安撫這位孕婦的同時,葛翼鵬醫生決定,啟動麻醉小組,實施快速全身麻醉。一方面減輕孕婦的疼痛,同時為後面的手術做準備。
這同樣意味著手術風險的加劇,麻醉操作必須進行,但麻醉藥物,會隨著母親的血液逐步傳播,一旦進入子宮,會抑制嬰兒的呼吸。
按照現場方案,醫生們快速準備應急血液,並為即將到來的心外手術做好準備。
剖腹產手術在多重防護中小心翼翼地推進,16 分鐘,嬰兒順利取出。
取出的胎兒全身發紫,心搏速率低、呼吸情況差。這是麻醉藥物的抑制對孩子的呼吸產生了影響。
兒科搶救小組跟進,胸外按壓,快速揉搓胎兒後背、拍打雙腳,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
15 分鐘的綜合搶救措施,孩子的綜合指標逐步恢復。
與此同時,在這場手術接力中,心外小組的第二棒開跑了,經歷了剛剛的驚心動魄,患者的情況依然危險,小組成員們心中繃著的弦不敢有絲毫松懈。
葛醫生明白,從切皮到體外循環的建立,要在 5 分鐘之內完成,才有可能挽回患者的生命。
5 分鐘,考驗著整個團隊的綜合實力,大家無聲地匆忙著。
此時,朱俊明達到醫院後第一時間趕到了手術室。
整個手術團隊的幾位成員職責迅速分配,年輕醫生們精準高效的術前操作讓手術順利開展,5 分鐘內,完成體外循環操作。
在保證血液循環指標正常的情況下,順利完成開胸,植入人工血管。
像往常訓練的那樣,朱俊明醫生主刀,幾位助手與他精準配合,分離組織,將米粒般大小的縫合部位依次清晰呈現。縫合後,檢查縫合情況,循環完成下一次縫合。
與此同時,其他小組關注著腦部,心臟等關鍵指標的動態,不斷向縫合小組完成術中提示。
由於經歷了剖腹產,縫合操作更加複雜,上百針的縫合,不敢有一絲縫隙。「有一個針眼出血,一分鐘就 500 毫升,根本病人就下不了手術台」朱俊明事後坦言。
十多位醫生,數個小時內,歷經 20 多道手術環節,幾百次的切割和縫合,十多種大型儀器的配合,多專業的交叉協作。
最終,沒有一個縫合口出現出血情況。
最後一根縫線被剪斷時,手術室的時鐘停在了 20 時。
患者被推出手術室後,夕陽還沒下去,只是把線條抖落了,變成了一片甜軟如黃酒的雲。
4
風暴過後,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術後第二天,這位媽媽的生命體征逐漸恢復,第九天便轉到了普通病房。
由於孩子還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媽媽只能通過照片看到孩子。
病房里,兩口子相互依偎著,看著螢幕里寶寶粉嘟嘟的小臉兒,那是一種塵埃落定的踏實。
同他們一樣感到踏實的,是成功實施了手術的朱俊明心外團隊。
在朱俊明的帶領下,這支年輕的隊伍曾經歷了無數次團隊作戰、縫合比武,平時不忘操練手藝,在一次次實戰中訓練彼此的默契。
終於,日常的積累與磨合在這樣的挑戰中完美實踐。
北京安貞醫院心外團隊,高難度心血管手術,98% 的成功率,為他們在亞洲,乃至全球贏得了尊重。
別家醫院無法處理的病例,最終的選擇都是這里。
這意味著,為了處理更複雜、更兇險的病例,整個團隊都要時刻保持最高的警惕、最完美的配合、最頂尖的技藝。
他們是自願站在領域頂端接受審視的一群人。
站在領域的頂端不冷嗎?
是的,高處不勝寒。
但初心熾熱,便不怕霜凍。
題圖、配圖來源:
中央電視台《業內人士》紀錄片截圖
責任編輯: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