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同事湊在一起聊天,說起年終獎,我們公司的傳統是按照團隊業績分配年終獎,第一名是個二本戰隊。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精英團隊被擊敗了。過去幾年,公司一直有個有意思的現象,精英團隊做不出精英業績。反倒是精英數量可憐,被二本選手霸占的團隊,無論經濟形勢好壞,都能殺出一條血路,讓很多人理解不了。甚至有個部門主管說,自己去年校招的時候,招了一群名校生,結果直接崩潰了。
精英在一起無法組成精英團隊,已經是很多行業公開的秘密。
不久前,「清華總裁班開餐廳破產」這則新聞,上了熱搜,引起了一波圍觀。
清華大學,總裁班,這些響當當的名號,能夠在里面學習的,不是人生贏家,就是家里有礦。
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源,選址在清華大學東門附近的,盡管占了地利的優勢,餐館的菜品看上去很誘人,可從開業以來就沒有賺過錢,餐廳也一直在調整經營模式, 最終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讓人哭笑不得。
有網友戲稱這是一出活生生的商學院的反面教材,也有人分析了很多原因:股權不能平均分配,這樣團隊沒有主心骨,會變成一盤散沙;不重視品牌,不懂得經營管理;餐飲業不好做等等。
也許對於這些社會精英而言,虧的這點小錢不算什麼,只要把自己的主營業務做好就行,至於開餐廳純屬是玩票,輸贏無所謂。
但在我看來,社會精英湊在一起最後為什麼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其實是個很值得反思的問題。
個人的強勢,集體的無力
心理學上,有個「雞群效應」,說的是,把一群產蛋能力特別強的雞放在一塊,整體的產蛋率反而會大幅下降。
這種現象,在職場也很常見。我們總以為,想要成功,只要把一群優秀的人聚在一起,給他們所有資源和權利就夠了。但是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相反,一個團隊如果里面有大量個人能力突出的人,往往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每個人都想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結果盲目內耗。
所以,任正非才說,一個好的團隊,必然不是每個人都是A角,還要有B角和C角。C位是很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
曾經聽過一個五仁月餅的故事。有個年輕人問NBA湖人隊教練:「科比、霍華德、加索爾、納什、慈世平,個個很耀眼,為什麼在一起就不行?」教練拿出一碟芝麻、一碟花生、一碟瓜子、一碟核桃、一碟杏仁讓青年分別品嘗,問他:「好吃嗎?」青年點了點頭。
教練又拿出一塊五仁月餅給青年品嘗,青年恍然大悟。看似是一則笑話,但仔細想想,卻很有意思。太濃烈的味道,搭配在一起,往往找不到主心骨。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球隊,明星很多,卻遲遲出不了成績。
一個人的優秀,並不意味著他能成為優秀團隊的一員,因為生活在群體里,需要適度忽略自己。
優秀的人,都有連接力
麻省理工學院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一個團隊的戰鬥力並不來自於精英和明星,而是來自於團隊內部的社交成本。
科學家們給參加實驗的人員進行分組,讓他們完成一項任務結果發現,擁有三種特質的小組最成功,也最有效率:
第一,成員能夠感受到對方的想法。
第二,每個隊員擁有平等的時間來發表意見。
第三,越成功的團隊,女性越多。
每一點,都和感受有很大關係。於是,你就該懂了,社交成本的高低,取決於團隊成員的共情能力,而不是業務能力。
萬維鋼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人曾經對世界知名的貝爾實驗室里的頂級科學家做過研究,發現他們都很喜歡和一個叫哈里·奈奎斯特的人一起吃午飯。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性格溫和,鼓勵別人和他說話,還有一點,就是好奇心強,無論你是做什麼的,都能和你聊起來。
奈奎斯特的角色,不是大牌明星,確實個關鍵人物,因為他其實是個連接者。
所以,生活里,你會發現,一個看起來並不是很優秀的人,卻是一個團隊的強力黏合劑,所有人都能圍繞在他身邊,他們更願意退居幕後,把舞台讓給其他人,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團隊里的精英。
優秀的人,都很會示弱
前兩天,我們公司那個精英團隊里,唯一的一個二本畢業生抱怨,自己部門的項目推進緩慢,每次開會,精英們都吵得不可開交。
想起我去美國讀書之前,很多人都會告訴你,在常春藤,發表意見是件特別重要的事兒。但我去了之後,才發現,其實精英們學習的第一門功課是閉嘴。
有個教談判的教授,第一節課就說了一句話,和別人談判之前,無論你多麼強勢,都要在心里把自己放低,去理解和傾聽。而這一點是很多精英的短板。
這些年,我見過很多合夥創業的朋友,各執己見,最後鬧得不可開交。沒有人願意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每個人都不服輸。
萬維鋼老師曾經說,示弱也是一種示好。所以一個團隊彼此之間經常暴露弱點,這不僅僅是刻意練習、提高戰鬥力的必要手段,而且不但不傷感情,反而還能促進感情。
我們其實都有這樣的經歷,跟幾個人一起,非常投入地做一件事,摸爬滾打,你幫我一把我幫你一把,這種友誼是最鐵的。
我的前老板,在當老板之前,做事就有一個底層邏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並不是人生目標的做到,而是讓別人成功,讓利是一種方法,成就感是另一種。
所以,在我們公司,每次項目做得辛苦,他從來不計較分錢多少,慶功宴也總是拱手讓同事去。後來當了老板,他選拔人才的時候,也總喜歡用這個標準: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人,但需要一個懂得理解別人的人。
這一點,其實在職場非常珍貴。完美的人未必能組成完美的團隊,只有同理心,才能讓人們之間有情感連接,說白了,就是多想想別人,眼里別只有自己。
人們經常說,職場所有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美國有一款商業技能軟件叫Koru,能預測科技行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表現,它的創始人總結了七個標準:有韌性、嚴謹、影響力、合作意識、主人翁意識、好奇心、知進退。你會發現,職業技能的作用少得可憐。
所以,對於公司而言,要想打造一支精英團隊,對於能力,無需太多執念。
理解這一點,對個人發展也有重要,我們都應該明白,人成長到一定階段,真正的天花板不僅是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處理關係。
年終獎,最見公司格局
那個愛占便宜的人,到底輸在哪兒?
2成白領年底無存款:年輕人為什麼總存不住錢?
畢業生應聘前台要求月薪2萬:學生思維正在毀掉你
2019年薪水增幅可能將創新低:熬過凜冬的4種必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