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即便身處黑暗的谷底,也要相信有光,奮力擁抱生活和未來。《那座城這家人》中的頂梁柱「楊艾」,便是一束照亮遠方的光,童蕾用有溫度的表演,詮釋了有力量、質感和厚度的新時代女性,靠實力與才華點燃角色能量的童蕾,何嘗不是一束璀璨而耀眼的光?
像一束光,驅走陰霾,照亮寒夜
夜幕降臨,新雪初霽,紮著兩個麻花辮的「楊艾」在這絕美的夜色與雪色中乘風而來,初次亮相便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到「王大鳴」的背影時,「楊艾」的眼前浮現了「海子哥」的身影,她小心翼翼地靠近對方,當發現認錯人時,恍惚間,眼神變得空洞起來,臉上漸漸顯出失望和不甘,童蕾將角色拿捏得頗有層次感,為後續故事走向埋下了伏筆。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23秒夷為廢墟,24萬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碎石瓦礫中……災難雖無情,人間卻有延綿的愛。
《那座城這家人》開篇將慘烈的「唐山大地震」原景重現,血淋淋的場景讓觀眾潸然落淚,電視劇將視角放在震後痛失所愛、7個姓組成9口之家。「楊艾」是這個異姓之家的紐帶,也是頂梁柱,她像一束光,充滿能量,熠熠生輝。
「你娶了我吧!」
說這話的「楊艾」右腳不停在地上畫圈圈,忐忑和局促一目了然,眉宇間也透露出這是深思熟慮後的請求。和一個剛見了兩面的男人說「你娶了我吧!」,這放在今天也夠「離經叛道」,更何況是70年代。但它發生在剛剛經歷地震浩劫的「楊艾」身上,卻顯得有據可循、順理成章。
作為特定時期的特殊女性,「楊艾」的所作所為要用多面立體的思維去看待。突如其來的天災讓她失去了至親至愛,「如何活下去?」成了擺在她面前最大的難題。童蕾分析:「肉體活著已然不易,心靈的存活更為艱難。」
「命運把她推到了這一步,她不得已做了非常之舉。她在尋找生的意志,重組家庭這個選擇,可以說慰藉了她的心靈。」
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正如薩日娜在劇中的台詞:「舊人不能忘,但日子總要繼續下去!」
半路夫妻、露水情緣,「楊艾」與「王大鳴」的感情線牽動著無數觀眾的心,最初的開始,他心里裝著「燕」,她難忘「海子哥」。新婚敬茶,「楊艾」哭著對李建義飾演的林兆瑞說:「我不是來取代燕的,我的爸媽他們都不在了……」說完叫了一聲爸,撲通跪在老人面前,這段戲真摯而感人,讓人感受到了童蕾含而不露、隱而不發的表演功底,歷經時光淬煉,方才成就如此柔潤的質感表演。
成婚後,她信守承諾,將上有老下有小的「9口之家」照顧得井井有條;得知「王大鳴」去找活著的「燕」她意外小產,但依舊接納「小霜」;孩子長大她鼓勵認回親生母親。如此博大的胸襟,已然跳脫出兒女情長與小情小愛,而是一種海納百川殊途同歸的大愛,「她一生追求平凡的幸福,卻有不平凡的付出與擔當,是個值得尊敬和憐愛的女性。」童蕾如是總結。
幸福會遲到,但不會缺席。漫漫人生路,「楊艾」最終以真摯的情感融化了「王大鳴」。
對愛情、親情敞開心扉的她,同樣有一顆積極上進的事業心。「我17歲進廠,19歲就是技工了,21歲就升為高級技工,33歲就是彩繪組的組長,幾乎年年都是先進工作者,連89年的參加博覽會得獎的那套作品都是我畫的。」下崗風潮沒有將她打倒,她帶領工友開陶瓷作坊,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兼具厚度和韌性的溫柔
這部劇跨度四十餘年,完整呈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歷程。唐山大地震、恢復高考、改革開放、下崗潮、非典、信息大爆炸……四十餘年像條寬廣的河流,裹挾著時代里大大小小的人物。童蕾精準而純熟拿捏著角色,以反臉譜化的表演,賦予「楊艾」人性溫暖與人間煙火氣,自然又貼合時代。
從20歲演到60歲,童蕾首度挑戰年齡跨度如此大的角色,「楊艾」從震後飽受摧殘的舊式女性演到改革開放的先進模範,於童蕾而言,難度不小。
表面上看老年戲最讓人頭大,實際上少女戲也讓她犯怵:「一開始很擔心觀眾不能接受我演20來歲的‘楊艾’,沒想到播出後反饋還可以。」事實上,精雕細琢的劇組真實還原了時代變遷,讓童蕾完全融入到創作氛圍,「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看到劇組的場景和造型,讓人相信這是真的。」
老年時期的「楊艾」罹患癌症VI期,每天都在走向死亡,對童蕾來說,演老年不算費力,難的是「不僅要把這些戲演好,還要讓觀眾相信。」——「楊艾」這一輩子,一直在奉獻與犧牲,有人說她太苦了,一生都在為別人著想。但童蕾認為,她也在付出中找到了活下去的支點,「她的愛得到了回應。」
拍戲之前,童蕾來到唐山。在唐山地震博物館前,她踟躕許久,終究沒勇氣走進去。「我不敢進去,不太能承受那個畫面。」採訪時她言語間透著幾縷哀思。
災難帶來的苦與痛依然歷歷在目:2008年汶川大地震舉國默哀,童蕾在震後兩周赴汶川零片酬拍攝《震撼世界的七日》,面對滿目瘡痍,站在廢墟旁的童蕾不禁落淚:「這場突如起來的天災,對人的身心打擊是巨大的。」當致敬英雄城的《那座城這家人》找到童蕾時,她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戲里「楊艾」是異姓大家庭的頂梁柱,戲外童蕾與劇組的同仁們相處融洽。李建義、薩日娜等老戲骨在劇中奉獻了教科書級演技,童蕾對他們十分敬仰,「李建義老師是活寶,每次回家都給我們帶自家種的新鮮蔬果,薩老師給我們帶防曬霜。我們一家人有個群,大家現在還經常在群里說話。」
生長於江南水鄉的童蕾,有著南方女孩特有的溫婉,清秀、水靈又端莊。就像帶著生活靈氣的靈魂演繹者,她身上兼具厚度與韌性的溫柔,一脈相承地貫穿在角色中。「楊艾」如此,《亮劍》中敢愛敢做的護士「田雨」亦如此。
追溯到之前,《隋唐英雄傳》中溫文儒雅、美麗堅強的「李蓉蓉」;《我的小姨》中有責任有擔當的青衣演員「秋虹」;《紅色記憶》中善解人意的紅軍女政委「廖學書」……還有未播的《宣武門》,一人分飾二角,她參演的角色,無不是質感底色與精良班底加持。
這些柔情似水的女性角色,內里蘊含著巨大能量。如同快餐時代的精神食糧,濃茶淡水,細斟慢酌,於淺顯出得深意,餘味無窮。
演戲是演員與角色互相統一的過程,童蕾在每個角色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觀眾在眾多角色身上看到了她的影子。或是堅忍不拔、或是厚積薄發,或是勵志如冰、或是凜然正氣……一人千面、千面入心。這離不開童蕾對劇本的嚴要求:「我更想拍有內容、有養分的戲,不光要好看,還要有精神傳遞。」
精致的生活家,清醒而灑脫
遊走於書香江湖的童蕾,遵循開卷有益的哲理,科幻、言情信手拈來,尤愛看亦舒全集,書中的人物精致有品又自立自強,童蕾身上,亦有幾分這樣的味道。
老舍愛花,也愛養花。既須勞力,又長見識,這是他的樂趣所在。童蕾也經常在微博上分享插花教程,妥妥的「花藝博主」無疑。
讓人意外的是,「花藝博主」不僅愛插花,還愛養花:「我喜歡動植物,由於拍戲的緣故,不方便照顧動物,所以我就種花,當你看著植物從很小的苗,慢慢長出花苞,再剪下插花,過程雖漫長,卻是不錯的人生體驗。」
春華秋實,生生不息,青嫩的色彩湧動著,童蕾在這一花一葉的世界中,耕耘著,洞察著。
愛看書、愛養花的童蕾,就像一個精致的生活家。她還講究動靜相宜:「人要保持活力,就要動靜結合,除了看書、養花,我也喜歡做烘焙、打網球。」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童蕾應如是。
聊起星座時,童蕾坦言,自己是典型摩羯座,外表高冷、內在火熱,嚴謹而內斂,對待目標執著又專一,「有朋友說第一次見我時,那個高冷的勁兒啊,仿佛誰都不放在眼里,但接觸之後發現,反差蠻大的,我挺熱情一人啊。」
出道十餘年,童蕾算得上高產「勞模」。但結婚生子後,她的人生進入了新階段:「一個人時,工作就是你的全部。成家後,工作之餘,也把時間分給家庭、孩子和愛好,生活變得豐富起來。」
慢下來,去成就更好的自己。在這個崇尚速度的快節奏社會里,童蕾用「慢生活」的姿態,挖掘花之美、品評茶之香,內省己心,外察世界。對於演戲,她也時常勸誡自己,別著急。
演員到最後,拼的是什麼?
是演技嗎?不,童蕾言,「是耐力。」演員倘若光用技巧,沒有真情實感,並不能打動觀眾,「我第一部戲拍《台灣海峽》,當時趙友亮和朱茵老師演我的父母,他們告訴我,演員到最後拼的是耐力,誰比誰有耐力誰就贏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句話又何嘗不適用於每個像陀螺般運轉的社會人?
「大學時匯報演出,老師看了我的表演後,說我的演技還很稚嫩,但我身上有一樣可貴的東西,希望以後千萬不要弄丟,那就是真誠。」從上戲畢業後,童蕾把這份真誠融入角色、注入生活。
深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童蕾更將愛與溫暖通過公益的形式傳遞給千家萬戶。12月初被阿拉善西北項目中心委任為「公益大使」,她說:「希望通過自身影響力,為環保事業貢獻一份力量。」自2008年出任雲南普洱形象大使以來,童蕾將公益貫徹到生活,身體力行地傳遞愛心。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童蕾活成了大多數人理想的模樣,知性、優雅,眼中有光芒、心中有夢想,有愛人、也有人愛,恣意生長、暢快活著,卷舒開合任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