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結束,往年爆款的親子類節目,在今年聲勢不如以往。從暑期檔就開始造勢的《爸爸去哪兒6》《想想辦法吧,爸爸》等多檔親子真人秀的臨時退檔,涉及平台較廣,給未來親子類節目蒙上了一層陰影,親子類節目究竟走向何方,也成為了值得討論的問題。
從台轉網,逆風上揚,親子類綜藝成剛需
回顧親子類綜藝的發展路徑,我們能夠看出,該類型綜藝節目是在「變化中求發展」。2013年的《爸爸去哪兒1》引爆了親子類綜藝的市場,親子類節目湧現,相關管控出台,不斷收緊的政策,親子類綜藝逐漸從台播轉為網播,視頻網站成為了親子類節目的避風港。
播出平台的改變,從表面上看雖是對親子類綜藝的一次打擊,但是從最終的觀眾反饋和話題度只增不減上來看,選擇在視頻網站播出 ,反倒是讓親子類綜藝呈現出逆風上揚的趨勢。
雖然2018年有幾檔親子類綜藝慘遭退檔,但通過對已經播出的親子類綜藝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發現,其具有可觀的話題度和播放量,也從側面反映出親子類綜藝仍舊有市場,它的存在已經成為了一種剛需。
為了保護親子類節目中未成年人的相關權益,於今年8月份,國家廣電總局擬定《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對於未成年人的炒作、過度包裝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定。
除此之外,去年9月份,廣電總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按照媒體融合的總體思路,網台標準進一步趨同。硬性的政策規定讓本就在夾縫中生存的親子類綜藝再度受創。多檔綜藝停播下架,也讓更多人意識到,親子類綜藝如果不思變,那麼未來將會是一片渺茫。
尋求新風口,親子類綜藝變體回暖
親子類綜藝發展至今天,已經成為綜藝垂直細分後的一個大的題材。面對不斷遇冷的現狀,和廣闊的市場,「求變」就成為了親子類綜藝所必須面臨的問題。
喪偶式教育、陪伴,成為中國多數家庭存在的問題。而這也給了親子類節目新的啟示。去遊戲化,去任務化,明確大眾面臨的教育問題,並在問題解決方面進行深挖,或許是親子類綜藝的一個突破口。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意在喚醒觀眾對於教育缺位問題的關注度,以強化家庭責任感,節目的最終方向應該是一堂家庭教育課。
嚴控明星親子類真人秀,也迫使節目製作方將視角轉移至素人身上。《厲害了奶爸》《上陣父子兵》的素人親子綜藝,更加關注大眾,以更為嚴謹的態度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讓這檔綜藝更加具有普適性。摒棄傳統明星本位的節目製作思想,從素人身上挖掘更多亮點,讓節目回歸教育本身。
利用明星造勢,關注素人價值。《放開我北鼻》《超能幼稚園》《瘋狂的麥咭》這種星素結合的親子類綜藝,也是其自我突破的一種方式。除此之外,《爸媽學前班》將重點放在了雙向成長方面,全景式記錄,也是親子類綜藝縱深式發展的一次探索。
有意思的是,泛親子類節目開始湧現。《我家那小子》《旋風孝子》《最美的時光》《花樣爺爺》,都是成年人親子類綜藝,而此類綜藝不僅很好的規避了政治高壓線,成年人與父母之間的相處,或許能夠折射出更多問題,對於觀眾來說,參考和借鑒的價值也可能更大。
結語
親子類節目作為綜藝垂直細分後的一個重要題材,在今年大範圍遇冷,對於綜藝產業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政策越來越緊,視頻網站也不再是什麼避風港了,親子類節目遇冷也就提醒了其他題材的綜藝類節目,在內容的設定和表現形式上應該更加關注「小大正」的製作方向。
無論是改變名字,還是改變嘉賓,親子類綜藝想要得到更為長足的發展,需要改變的終究是其內核,而政策之所以會越來越緊,也主要是因為親子類綜藝在過度經濟化後,開始「變味」,以更為專業和多元的視角去關注孩子的成長,深度解刨教育熱點話題,或許才是親子類綜藝節目應該有的核心。
對於整體的綜藝產業而言,應該明確其存在的價值是作為一種文化導向的輸出,而不僅僅是經濟利益之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