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紀錄片千千萬,最躲不過去的,還是陳曉卿這座大山。
晚上21點才上線,三個小時就已經播放量破億。
還是一樣喪心病狂的吃貨濾鏡
還是一樣自帶讓人口舌生津效果的李立宏旁白。
還是一樣藏不住的貓奴屬性。
還是一樣的深夜發吃,報復社會。
凌晨兩點看完,看了眼豆瓣。
發現大家都已經捂著饑腸轆轆的肚子,咬牙切齒地打下了9.4的分數。
當初陳曉卿從央視辭職,一時間全中國的吃貨們哀鴻遍野。
再加上《舌尖3》的主創團隊勇於犧牲自己地出來證明:《舌尖》沒有陳曉卿,真的是不行的。
然而事實證明,《舌尖》系列離開陳曉卿,或許會淪為一盤色香味全無的黑暗料理。
(紅燒肉拍成這樣讓我怎麼流口水!)
但陳曉卿離開了《舌尖》系列,卻終於可以徹徹底底的放飛自己的吃貨屬性了。
風味人間
如果說幾年前的《舌尖上的中國》誕生於某個靈光一現。
那時的陳曉卿似乎對於「只講美食」還不夠有底氣。
所以《舌尖上的中國》看似是講美食,其實是在透過美食講文化,講禮儀。
到了《風味人間》里,美食顯然已經成了絕對的主角。
第一集主題「山海之間」,話不多說,上來就是肥腴細嫩的新疆羊肉
哈薩克族的熏肉馬腸
煎炸炒煮樣樣相宜的皖南火腿
除了山珍,還有海味。
荷蘭人看起來複雜繁瑣的大閘蟹,在中餐廚師的手中遊刃有餘。
蟹殼承托蟹粉烤制酥皮蟹
蟹油浸潤膏黃,只用添加少量的鹽和魚露,拌進白飯里,配上一杯濃茶,就是最普通,但也最頂級的美味了。
看完全集最直觀的感受,被一個句話精準的概括:
終於走人間,而不是走店鋪了。
全篇幾乎沒有看到多少裝修精致的店面和招牌。
去得是山川湖海,鑽的是農家小巷。
鏡頭里的食物看著也就是家常吃的各種食物,但是偏偏在陳曉卿的鏡頭底下,就能看得人口水直流。
不拍精致的擺盤,只拍薄到透光的火腿片。
不拍聲名在外的招牌店鋪,只拍酥皮在烤箱里逐漸發酵蓬鬆起來的過程。
為了全方位展現食物製作的全過程,各種航拍、顯微鏡頭和高速拍攝全部安排上。
醃肉在寒冷環境下迅速冷凍結成的冰晶
火腿表面析出的鹽粒
麥粒內部充足的水分
跟《舌尖》比起來,鵝廠果然財大氣粗。
什麼叫真吃貨,一眼就能看出來。
就拿點菜來說,外行點菜,一般都是菜單上重點推薦什麼就點什麼。最多問一句服務生,有什麼推薦菜。
內行點菜就不會這麼點。
專業吃貨陳曉卿在《圓桌派》上講自己的點菜的小竅門,一共有三條。
第一、進店先看別人的桌上吃的是什麼,重復率最高的一定都是不錯的。
雖然可能不太禮貌,但是命中率高。
第二、問服務生別問招牌菜,最好問最近進了什麼新食材。
第三、看菜單別看那些加粗加黑重點推薦的,最好去菜單中縫的邊緣找,能發現一些隱藏菜單。
陳曉卿講起吃的頭頭是道,說到火鍋還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脫離了「舌尖上的中國」的限制,陳曉卿終於可以把「魔爪」伸向全世界了。
伊比利亞的火腿和皖南火腿遙相呼應,做法相近,吃法卻完全不同。
法國的土豆泥加入奶酪做成經典的食物阿力高(Aligot)
國內的土豆泥經過反復捶打出韌糯的口感,加上蔥花,調汁成為著名的甘肅小吃洋芋攪團。
陳曉卿說,他最喜歡的作家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個作家,美食寫的並不多,但凡他寫過的美食,都能見其文而聞其香。
他說汪曾祺做人有士大夫特立獨行的氣質,寫文章更能把文字調動到極致而又不做作。
「極致而不做作」剛好也符合《風味人間》對食物的態度。
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食物上,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時間留給感動中國的故事和條條框框的道理。
可神奇的是,當不去刻意去營造所謂「深度」和「人情」的時候,那種冒著暖意的煙火氣,反而自己滲透出來。
有的國家吃是為了活著,而有的國家活著就是為了吃。
後者說的就是我們了。
住在海邊的漁民們為了抓旗魚修煉出一身的鏢魚絕技,這動作看著都讓人膽戰心驚。
其實用網捕撈的效果最好,但對海洋生態的傷害較大。
放棄旗魚的美味又實在做不到。
好在我們在吃這方面,永遠是沒有困難要上,有困難解決困難也要上。
最後善意提醒:觀看本片可能會引起不適,飯後觀看最佳。
用陳曉卿的話說:今天只談美食,不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