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保平執導,張雪迎、果靜林、智一桐、曹馨月等人主演的這部青春片在塵封五年終於登上了大螢幕。它描述的青春、成長離我們並不遙遠,讓我們感同身受。在觀影的時候我們陪著李玩哭,陪著她成長,仿佛又走了一遍我們的青春。
我們的青春里充斥的並不是出國、車禍、墮胎,連朦朧的喜歡也不是每個人都經歷的。我們都像是李玩,在成長的路上中跌跌撞撞,好奇成年人的世界,在這過程中一身傷痕,並最終向成人世界妥協。
小時候的我盼著長大,因為長大了意味著可以打耳洞、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可以脫離父母的掌控。不止自己在盼著長大,父母也希望我們能盡快長大。長大對父母來說,意味著我們聽話、懂事。當小時候犯了錯誤,總是能聽到父母說「你什麼時候能長大?什麼時候能不讓我們操心?」
為了少讓父母操心,我們強迫自己迅速成長。摔倒了要自己爬起來,並告訴父母「不疼」;看見想要的東西,要隱藏起自己的喜歡,告訴父母「不需要」。就像李玩,被迫接受了假的「愛因斯坦」,被迫吃狗肉還要說聲「謝謝」……
這並不是真正的成長,只是我們把自己的心鎖了起來,再也不讓父母觸碰。只是我們在熟知成人世界法則後的一種妥協和自我保護。因為我們擔心,如果不像父母說的那樣成熟、懂事,父母會不會不要我們?但其實,胡鬧是因為依賴,禮貌則是因為陌生。
在影片里,李玩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我想,我沒有。
真正的大人,可能會身不由己,會被家庭羈絆,會被責任捆綁,會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但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個性和真實的自我。
我想大家小時候都聽過家長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你好」。退掉了街舞班,改報了奧數班,是為你好;翻看你的日記,是為了了解你,是為你好;修改你的志願,是為你好。「為你好」這三個字,就像是父母的「免死金牌」,不管做了什麼都是可以被原諒的。
《奇葩說》第五季有個辯題「如果能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嗎?」,我想很多父母,會為自己的孩子按下這個鍵,甚至會在孩子將來問起來的時候,不理解地說「我們是為你好啊」。父母總想把世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但從來沒有問過孩子這些是不是他們想要的。這種讓孩子必須接受的愛,難道不是一種道德綁架嗎?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賦予了孩子生命,卻不能替代他的整個生命過程。從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父母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經歷,經歷人生中失敗後的痛苦、挫折後的反抗,以及成功後的喜悅。人生路上的那些磕磕絆絆避免不了,但只有摔倒了之後爬起來,才能真正的成長。
僅僅在孩童時期父母會干預孩子嗎?並不是。
前段時間看了一則新聞,一位阿姨在相親角為女兒找對象,採訪中阿姨表示,可以找離婚的,因為有很多優秀男人都被離婚這一條誤判「死刑」了。很多網友在下面點讚阿姨的做法,說阿姨是「開明的父母」。但這位阿姨有和女兒商量過嗎?如果沒有和女兒達成共識,這位阿姨,只能是開明的「丈母娘」,而不是開明的「父母」。
真正開明的父母,應該是尊重子女的選擇,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以「為你好」的名義強迫子女認同自己,向自己妥協。
曹保平導演曾說「電影有它自身的娛樂屬性和商業屬性,但也有它的教化作用和情感力量」。這部影片做到了,它直擊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讓我們對成長和教育有一定的思考。這才是電影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