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為什麼12月10日頒發?
諾貝爾獎作為文學類至高無上的大獎,每年10月公布獲獎名單,12月10日頒獎,100多年沒有變過。為何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日?因為一個人,諾貝爾獎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他一輩子做了很多發明,拿了很多專利,他是一個大富翁。1895年,他立下遺囑,將大部分遺產(約920萬美元)作為獎勵基金,將每年利息所得分成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為了紀念他,所以12月10日為諾貝爾獎日。
諾貝爾文學獎是其中之一,是文學類至高無上的大獎,為人類打開了一扇窺探全世界的大門。蕭伯納、海明威、川端康成、羅曼·羅蘭等等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用文字記錄著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物,描繪了一個個或理想或荒誕的社會,那麼有力那麼強烈那麼真摯。
而當它不再是簡單的文字,而與光影觥籌交錯時,它便把人們帶入了一個更為立體生動的世界。總有人關心著時代變化的種種黑白,當我們無力去改變那些命運的時候,文字、電影像是一個窗口,一個內心世界的窗,洞悉著真實世界的滿目瘡痍。
各時代背景下的人性
很多文學作品都跳不過對人性的探討,人性的扭曲人性的弱點當然也有人性的光輝,在黑暗環境下的孩子,《鐵皮鼓》的奧斯卡發現成人世界的欺騙後拒絕成長,利用荒誕的手法在嬉戲之中用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
前陣子黃渤處女作《一出好戲》被說抄襲《蠅王》,或許是人性太刺眼吧,《蠅王》中權力欲和占有欲支配下的人性與獸性觸目驚心;當然底層小人物在壓迫後而爆發的巨大人性變化同樣讓人關注,《憤怒的葡萄》用焦慮的筆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對普通平民的排擠與摧殘。雖然人性有惡,但仍希望我們像《老人與海》里面的老人一樣,面對逆境仍充滿樂觀,活的有尊嚴!
戰爭時期的愛情生活
或許硝煙中的愛情更使人沉醉,永恒的愛情蘊藏於宏大的戰爭中,《戰地鐘聲》偉大但免不了淒美,《日瓦戈醫生》我們開始知道什麼是天高地遠,什麼是人生聚散。
在那個混亂的世界,有兩顆受傷的心,在戰爭的硝煙里無盡的等待,而等待沒有盡頭,只有彌漫天際的戰地鐘聲!
社會底層女性的命運
無論哪個時代,男性和女性好像都沒有真正的平等過,川端康成筆下的伊豆舞女,蕭伯納的賣花女,他們洞悉著社會最底層女性,川端康成寫舞女也可以說寫愛情寫生命,以十四歲的小舞娘的命運對生命本身進行探索和領悟,透視人生透視人性!
她們在不公平的階級中顛沛流離,他們就像一面鏡子,折射著生命的哀愁與美麗。《雪國》的舞女渴望愛情,但現實世界幾乎是不可能的,淒美而無奈,為了報答出賣自己,她的一切都是徒勞,就如同櫻花一般,美麗中夾雜著死亡的悲傷。《窈窕淑女》里不同階層下的女性,有人活得悲哀,但也有人神奇的逆襲讓我們看到了優雅的魅力。
作家用文字描繪了時代的命運,導演用光影把時代活生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而我們看文字看電影就能看見整個世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