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天天向上》上周播出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特別節目「我們的美好時代」第二期——「我們的美好食代」以「食」為契機,帶領觀眾探訪改革開放40周年的「頭等大事」:飲食。節目榮幸的邀請到三組對中國農業發展具有傑出貢獻的嘉賓的歷史性同台,引導觀眾用感恩的心看待今日來之不易的富足生活,激勵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煙火氣與雅致兼具:2大飲食引領者共話40年飲食變遷
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食的變化,折射出一個社會的貧富變遷,近四十年來,國人餐桌上的變化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繼上周講述40年的服飾變遷後,本期《天天向上》作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的美好時代」系列的第二期節目,以飲食變遷為切入口,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百姓逐步提升的生活質量。作為美食話題的關鍵人物,「文人美食家」蔡瀾和《舌尖》系列美食紀錄片總導演陳曉卿的蒞臨讓這期節目更具權威性、可看性,在美食界,他們的名號和被他們「捧紅」的美食一樣「誘人」。比起單純地呈現菜品,這兩位美食引領者用親身經歷分享顯得更加生動活潑,陳曉卿在走遍中國拍美食過程中對美食文化的積累,以及蔡瀾作為作家,品遍天下美食後對美食詩意化的表達都賦予這期節目以深層的品格和內涵。蔡瀾的「火鍋缺乏文化」和陳曉卿「食物因為聲音而美味」等觀點引發了觀眾的熱議,加之主持人汪涵博學的美食實踐,三位「美食學家」把40年來的中國美食升華到文化層面,讓整個節目的氣質在葆有煙火氣的同時,同樣不失靜雅別致。
3個「第一」歷史性同台:感恩今日的富足生活
正如《天天向上》本期開篇VCR所講述的那樣,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物質匱乏,菜品單一,憑票購買,定量供應,那個時代,人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吃上一頓飽飯;而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的春風吹遍華夏,中國的糧食一年年豐收,人們結束挨餓的日子,精美的飲食走進千家萬戶,世界各國的食物蜂擁而入,人們經歷了從只求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的變化,四十年的中國味道經歷了滄桑巨變,而不變的,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永遠的向往。在本期節目中,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3個「第一」——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嚴金昌、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餐廳廣州白天鵝賓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都被請到了現場,他們的出現對當代年輕觀眾的影響是巨大的——曾經只在教科書本上的人物走進了現實,在電視機前分享那段難忘的故事,使年輕觀眾也有一種參與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觀眾發表留言時提到:過去40年,是這些人給予了我們今天富足的生活,未來40年的幸福需要我們自己創造。
繼飲食、服飾兩大主題取得良好反響後,本周日晚十點,《天天向上》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特別節目「我們的美好時代」將關注40年來國人在出行方式上的變遷,復興號動車組、智能地圖采集隊等交通運輸界的建設者齊現身,講述中國速度的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