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覺得,
冬天的崆峒山不適合旅行。
其實崆峒山的冬天靜謐安寧,
來到這裡,
你可以靜下心來感悟生命,
信仰與自由。
沒有霧霾的天空,
溫暖的陽光、寥寥無幾的遊人,
這些都是冬季去崆峒山的理由。
來崆峒山,聽神話傳說
崆峒山上故事很多,最出名的就是黃帝問道的故事。
據說軒轅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因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他戰蚩尤,降神龍,統一了中原部落,建立了部落聯盟;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車,務桑蠶;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發明指南車等,普天之下國泰民安。黃帝深受人民擁戴,在天下享有極高的威望。軒轅黃帝見天下太平,也心滿意足,漸漸便不理政事,而是注重於調劑身體,娛樂耳目。結果弄得他面色憔悴,頭昏眼花,情亂神迷。時間一長,社會混亂不堪,他如坐針氈,憂慮不安。雖竭盡全力挽救殘局,然而仍制止不了混亂的局面。
這時,軒轅聽說崆峒山上住著一位道術高明的仙人廣成子,他非常欽佩,於是就帶上文武官員前來問道。第一次廣成仙為了試驗他是否心誠,就把上山的路全部變成了懸崖絕壁。軒轅黃帝無法上山,只好帶著兵馬全部退下,耐心等了三個月,後因天氣變寒,糧草將盡,只得回到宮裡。又過了三個月,到了春暖花開之際,軒轅黃帝第二次帶上人馬又前來問道。這一次廣成子沒有難為他,軒轅見到了廣成仙。他雙膝跪地虔誠地說:「我聽說先生您明達‘至道’,請問‘至道’的精粹。我想攝取天地的精華,使五谷豐登,來養活百姓;我又想掌管陰陽奉陰的變化來順應萬物。您說我該怎麼辦?」廣成仙聽了他的話,便嚴肅地回答道:「你要問的東西乃是萬物的本質;你要掌管的東西,只是萬物的殘渣。從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待凝聚就下雨,飛鳥不待季候就遷徙,草木不待枯黃就凋落,日月的光輝越來越暗。你這樣的人,心境這般淺陋,又怎能談‘至道’呢?」
黃帝聽了廣成仙的嚴厲指教,退回宮中,反復思考。於是,他拋棄政事,走出宮殿,辭去隨從,築一間陋室,鋪上白茅,獨居三個月。對廣成仙說的話思索品味,覺得自己沒有治理好天下,就想掌管天下,改變陰陽變化,一則是由於驕狂,二則是由於孤陋寡聞。於是他懷著一定要親聆「至道」的決心,第三次又去崆峒山請教廣成子。 來到廣子的住處,見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從下方匍匐過去,再次叩頭拜禮後問道:「聽說先生明達‘至道’,請問怎樣修身才能長久?「廣成子聽後,立時坐直身體說:「問得好,來,我告訴你‘至道’。持守你內在的虛靜,棄絕你外在的紛擾;如果追求智巧,形神便容易敗壞。如此,我幫你達到異常光明的境界上,到達‘至陽’的根源;幫你進入極度深遠的門徑中,到達‘至陰’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職,陰陽各居其所,謹慎守護你自身,萬物就會自然茂盛。我持守‘至道’的純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諧,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體卻還沒有衰老。」黃帝聽了廣成仙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經歷,深為感動,他當即說:「大仙可說與天合一了,真是了不起啊!」 廣成仙聽了黃帝的讚賞,又說:「來!我告訴你。‘至道’沒有窮盡,但人們都以為存在終結;‘至道’深不可測,但人們都以為可以究極。得到我的‘道’,在上可以為皇,在下可以為王,喪失我的‘道’,在上只能顯露光芒,在下只能附於泥土。萬物都生於土而復歸於土,所以我將離開你,進入無窮的門徑,以遨遊無極的廣野。我與日月同光,我與天地合一,迎我而來的人,泯然無跡,背我而去的人,昏然無知,人不免於死,唯我獨存啊!」
黃帝兩次問道,得到廣成仙的指教,最後才領悟了最高的道理,一心投入到治理國家的事務中去,經過二十八年的奮鬥,他以順其自然的方法,使天下做到了大治。
來崆峒山,看自然風光
靜靜的,沒有一絲喧囂,在這萬籟俱靜的冬,能夠給心震撼與靈動的最好去處便是似水墨畫的崆峒山了。
雪後的崆峒山更似人間仙境,白雪覆蓋了山林,覆蓋了古剎,蔚藍的天空和覆雪的大地交接,崆峒山變成了純淨無暇的世界。
來崆峒山,嘗特色美食
在崆峒山中台的崆峒山莊,遊客可以吃到各種風味的大餐、家常菜、野菜、野味、各色小吃及素齋等特色菜肴。
珍菌三吃
蟹黃帶魚
像生梨
黃面發糕
十全大補湯
餄餎面
有一抹風景,
只是一剎那,
便驚艷了我們的目光。
遇見崆峒,遇見別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