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審醜:萬物美學》中所言,「萬物美醜皆有觀者的主觀態度。「
「審醜」,怎麼一聽像是對「審美」的顛覆,但又像是審美的一種,仔細研究發現,又不能停留在字面之上。引導觀眾主觀態度的可以是美,也可為醜,只要抓住觀眾的口味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了。
這麼一看,影視圈的審醜熱潮,大多來自於藝人或公司為了行銷而為之的嘩眾取寵,但更多的來自於觀眾的主觀獵奇心理作祟。
在娛樂至死的時代,對於影視作品而言,有話題就有關注度,有關注度自然就有流量。而在這場「知名度」與「美譽度」的較量中,負面關注總也好過無人問津,這幾乎是當下皆已熟知的奇怪定律。
然而,能打的「審醜行銷」到底是行銷的創新還是一味的冒險?對於影視宣傳真是百利無一害嗎?還是只是利用短暫注意力下的「眼球經濟」?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試圖從中找到規律。
01
從「審美」到「審醜」
假如真如嚴歌苓在《審醜》中所言,「審醜竟是高一層的審美「,那麼現如今的「審醜「潮流,倒是少了幾分為之不正常的擔憂。
從「鳳姐征婚」的一炮走紅,到「王菊式」的全民刷屏,再到明星轉型作品中的集體扮醜,這場以「醜」聞名博取關注的行銷邏輯,漸漸成為製造話題的一種形式,與」藝人新劇上新前必有一緋聞「類似,賦予審醜行銷最本真的土壤。
毫無疑問,上世紀的影視明星大多以貌為名,不管是男星張國榮、劉德華,還是女星張曼玉、林青霞,這些以美貌驚人紅遍整個影視圈的明星,成為後續審美的評判標準,而「美女、明星、戀愛「也常常作為電視劇走紅的三要素。
但那些年靠著耍帥的霸道總裁形象圈粉無數的經典角色,在當下的影視作品中總是少不了吐槽聲,而「裝傻賣萌」「扮醜」的另類形象反倒更討喜。
「賣傻」成為明星影視中的新面具,多次奏效。
互聯網時代,以「醜」聞名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時也不斷改變抑或豐富著社會群眾的審美標準。從審美到審醜,既是審美多元化的集中表現,也會網路傳播給予觀眾話語權的技術支持。
審美趨向的變化,使得人們不再局限於對美好事物的正面傳播,也對視角美好之外的「醜陋」事物充滿著好奇。審美到審醜,正是大眾文化的變異。
受眾的審美標準的變化,同時也間接賦予了影視宣傳一個新的契機,利於受眾的「審醜心里」,製造話題引發關注,這也正是「審醜行銷」屢試不爽的原因。
02
「審醜」是接地氣還是真偽裝?
喜劇片似乎總離不開獻醜,文藝片也離不開明星扮醜。
審醜是審美的多元,也是文化大眾化的過程,更是明星走下神壇變得接地氣的過程,進而通過「獻醜」吸引觀眾的一種手段。然而螢幕上的明星扮醜是真「獻醜」還是偽裝卻值得探討。
周星馳的搞笑基因是從螢幕走向大眾視線的,謝娜的搞笑賣萌人設也是從台前走向幕後,通過螢幕形象進而給觀眾塑造一個天生就具備搞笑基因的鮮活人設。黃渤從早期」扮醜「進入公眾視野,也是大眾對於「醜即是本真」的審視態度再現。
在電影中,一向光鮮亮麗的明星形象或許難以出圈,但通過塑造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角色就自然能夠拉近受眾距離,因此,「扮醜」就是接地氣的制勝法寶,盡管並非明星常態,但觀眾完全不排斥這樣的裝扮示眾。
而在綜藝領域,本著「實名制」的傳播準則,「獻醜「同樣有著不一樣的功效。觀眾對明星私下生活充滿好奇,所以適當的暴露明星在私底下的」臟亂差「反而迎合了大眾樂趣,最終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這也正是大部分明星從「偶像包袱」跨越到主動爆料的過程。然而通過梳理螢幕上的「醜陋」形象進而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只是一種行銷的首段,通過包裝後的人設形象遠遠只是明星奪取受眾眼球的「假面偽裝」。
03
一場冒進的「審醜行銷」
不容置疑,審醜行銷是一種行銷創新更是冒險。
首先,在創新上,「短期關注爆表,流量一路飆升」是所以審醜行銷的出發點,利用觀眾的「審醜」心理,既是獲得短效關注度的捷徑,同時也是是一炮走紅間接變現的方式。
對於影視作品而言,通過自黑自個兒的方式,或許能夠引爆不少話題點,但後期洗白也需要一個過程。同時,稍一不注意就會失去把握的分寸,弄到殺雞不成蝕把米的下場。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easy come easy go」的定律處處可見。觀眾的注意力短暫且稀缺,能夠引起一時的轟動卻不見得能夠樹立起長久的品牌效應,而且稍不注意就會陷入「搞臭」自己的風險。
說到底,審醜行銷最終也只是一種不得已的冒進嘗試。當觀眾習慣了這樣的行銷手法,自然也就不再買帳,最終「扮醜」演變成「真醜」也會成為可能的事實。
幕後
【微信號:Imuhou】
台前有光鮮亮麗
幕後有光影傳奇
我們帶您探索影視圈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