艙門關閉,離心機實驗室里超載負荷逐漸升到5G,志願者田亮也變得臉色發白。這項被稱為北京航空城里「魔鬼訓練」的實驗,模擬的是太空員在發射跟返回時經歷的「大於地球重力」的過載。「在啟動加速的那一刻,我明顯感受到我的視力,一下就覺得血液沒上來,就眼前一黑的感覺。」田亮說。
有網友評論道,「確實心疼,但更多的是敬佩。和書本上新聞里的描寫相比,這種挑戰真的太真切了。」
11月17日,由中宣部對外推廣局指導、優酷和五洲傳播中心等單位聯合出品的太空科普類節目《挑戰吧太空》在優酷上線播出。
在節目里,嘉賓們有個統一的身份,叫做「志願者」。「他們是真的付出了時間和身體的某一種潛在的危險性,去體驗了這個過程。」《挑戰吧太空》總監制、阿里文娛集團大優酷綜藝中心高級制片人許順東說。
挑戰「翻譯」難題
「這並不是平台一個單獨的綜藝項目團隊能夠完成。」
在許順東看來,整個創作團隊做的更多是一個「翻譯」的工作,「我們要把晦澀難懂的理論層面的知識,轉化成一個接地氣的呈現形式。」從藝人指導到鏡頭設計,再到包裝調性等,《挑戰吧太空》都在進行一個有效的切換,「比如讓所有用戶即使看到儀器、數字等,也能理解到所代表的涵義」。
「《挑戰吧太空》是優酷製作的綜藝項目中流程最複雜、打磨各方意見最久的一個。」在剛開始確定要做《挑戰吧太空》時,一方面,整個團隊查閱了大量跟太空航空有關聯的專業資料,「那些雜誌堆起來真的是等人身高的」;另一方面,網路上的信息給節目的趣味環節提供了創意來源,包括第一期節目中志願者們入住的「萬戶屋」和體驗的「磁力鞋」等。
除了團隊的自我充電,從調研到拍攝,再到剪輯,中國太空員中心的專家們都深度參與其中。
據介紹,在第二階段,創作團隊深入到中國太空員中心的各個科室,做了三次深度的採訪和體驗。體驗完成之後,他們再跟各科室的相關專家一起來溝通「身體的體感是怎樣、性別和年齡的差異會不會導致不同、如果是志願者的話他們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等」。在錄制前,節目主創便已在細枝末節都做好充足準備。
「我們獲取了盡可能多的知識信息,但這還僅是碎片化的一個狀態,怎樣才能把它們裝到整個邏輯框架里去呢?」許順東提到了「翻譯」的又一個難題。
《挑戰吧太空》把兩者進行了無縫轉化。比如第一期節目中志願者們挑戰的「前庭功能訓練」,即是預防太空員運動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夠增強太空員前庭功能穩定性和提高耐受能力。
簡單的科普介紹後,接下來的考核挑戰則更直觀地讓觀眾了解到了太空員的真實生活。
在整體框架層面,要做到與太空基地真實的訓練邏輯相同,在細節上又要保證每一處都經得起推敲,且暗藏伏筆和深意。「任何一個進入到節目背景的道具都是有含義的,它要麼與視覺呈現有關,要麼與內容推進有關。」
許順東提到,在甘肅省金昌市修建的火星模擬基地,包括總控艙、存儲艙、醫療艙等八個艙位的設計建設都是有科學理論依據的。它的色彩度、架構,以及內部的溫度等,完全是模擬了一個實際的未來火星要生存的狀態。
志願者的蛻變
「記住仰望星空而不是盯著腳下,保持好奇。」霍金的這段演講被用到《挑戰吧太空》的開頭,成為一段節目出發前的序曲。除此之外,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中國太空人翟志剛執行神舟七號出艙任務……這些人類太空史的重要影像依次閃過,整個節目的調性就是通過明星志願者的任務挑戰向太空英雄致敬。
為什麼要做一檔太空科普題材的綜藝節目?
許順東表示,首先源於人類對未知空間探索的欲望;其次,太空也是未來人類的希望和奮鬥目標,以地球為起點擴展生存的無限空間,一直是人類的不懈追求。
「寶強加油,發揚許三多精神」;「雨綺,堅持到底,巾幗不讓須眉」;「田亮,奧運精神,更快、更高、更強。」中國太空員中心科研人員仝飛舟在遞給「志願者」們專屬訓練服時,給每個人送上了一句鼓勵。
首期節目中,在第一組進行前庭功能考核的過程中,志願者朱正廷在第一次考核失敗後,毅然決定第二次重新嘗試。隊友說,「終於找到方法了」,他卻道出實情,「我是在硬生生忍著。」
隨著節目的不斷推進,各種困難和問題逐漸出現並得到解決,這個過程也見證著這些志願者們的蛻變。
「經過15天的高強度訓練,無論是他(朱正廷)的外觀感覺,還是精神面貌、內心世界都有了很大的成長。」許順東說。
「所有的藝人隔絕了網路,24小時處在鏡頭的監測和監控下面。」除了要經過非常嚴格的身體檢驗外,還要經歷一個心理測試,「你有沒有能力承載我們13天的全封閉的這種訓練。除了第一期節目中所呈現的,這次的志願者們,也將要切身面對更多太空員真實生活訓練中的挑戰:失重感訓練、睡眠剝奪、封閉生存等。
「全局觀」與內容天花板
在《挑戰吧太空》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科普,一是新英雄。
「我們節目主要的受眾是17歲至24歲之間的青少年。」許順東表示,隨著太空科技的創新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地吸納更多的青年人才。節目不僅需要在太空知識上給予更多專業的表達,更重要是太空精神的傳遞。
快樂、智慧、感動,這是優酷使命願景價值觀中核心的三個關鍵詞,許順東用這三個詞概括了《挑戰吧太空》的核心落點。「我們想給大家輸送內容賦予憧憬和美好,也想給大家有所啟迪,也希望大家說起航空太空事業時會想起時代的印記。」
為了做好這個科普工作,除了讓用戶更加直觀地了解太空員日常的訓練、生活場景,節目更重要的是去試圖描繪太空員新時代的英雄形象。
怎麼讓節目與「新英雄」的鏈接?《挑戰吧太空》不僅呈現了很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還邀請中國航空太空人出鏡。比如,節目中的中國太空員科研訓練中心太空員教員王躍,曾完成了520天的模擬火星往返封閉試驗,是中國唯一參加「火星-500」試驗的志願者;而仝飛舟參加的「綠航星際」計劃,與其他4名志願者一起自給自足地生活了180天。
中國太空員科研訓練中心太空員教員 王躍
這樣的背景下,整個節目在對太空科技的解釋上力求嚴謹,這一點在節目開播後也得到了網友的正向反饋。
今年10月,在《廣電時評》雜誌社主辦的綜藝視聽節目創研會上,阿里文娛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曾提到平台發展的「新三觀」,其首要核心點便是「全局觀」——「在內容平台,在談創新之前首先要意識到,我們與工具平台最大的差別在於,這個產業不是一個純粹追求用戶目標和商業變現的產業,更重要的是對內容消費方向的把握,對核心社會價值觀的傳遞,這是平台應該擔負的時代和社會責任。」
《挑戰吧太空》就是優酷對於整個網綜產業發展全局觀思考的綜合體現。全局觀的另一層涵義是,要用產業化思維思考內容。
隨著節目的開播,在阿里旗下的飛豬上,金昌火星生存模擬基地的體驗營項目已經上線;優酷還聯合阿里魚做IP授權,進行太空周邊手辦的開發;此外,包括知識付費、文學出版以及巡回展覽等多方面的計劃也在繼續推進。
此外,優酷聯合五洲傳播中心也將推出4集衍生科學探索紀錄片《揭秘吧太空挑戰》,依托於《挑戰吧太空》的內容,該片回顧中國載人太空歷史,在解密節目背後「真科學」「硬道理」的同時,展現中國太空人的不屈的奮鬥精神。
《挑戰吧太空》的啟示不僅在於其傳播經營層面,更在其探索精神上。優酷選擇做太空科普題材,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平台,核心在於其對堅守主流價值觀做內容的自信,不斷擴展了內容的「天花板」——這對整個行業的創作也算某種程度的激勵。
作者:常松
編輯:江勇 張榆澤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