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重慶悅來中軸線計劃》現場。
大哥大、算盤、玩偶、杯子、衣服、鞋……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老物件,被著名藝術家宋冬一件件的放到了悅來的「地下」。17日下午,悅來公共藝術展《符號、象徵與實在——藝術棲身青山綠水之間》的第十件作品《重慶悅來中軸線計劃》,在由宋冬在重慶悅來創作完成,這也將成為此次公共藝術展最後落成的一件作品。明日(18日)下午,由隋建國策展,孫振華擔任學術主持,俞可為藝術顧問的悅來公共藝術展就將正式開幕,丁乙、谷文達、劉韡、龐茂琨、宋冬、汪建偉、向京、尹秀珍、嶽敏君、張大力等10位極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藝術家專門為悅來創作的公共藝術品,將正式和重慶市民見面,所有的作品都將永久陳列在悅來會展中心及周邊環境中。
宋冬正在安放物件。
在悅來的重慶國際博覽中心中央廣場對面,宋冬正彎著腰,趴在地上,把從重慶市民手中征集來的老物件,一件件的放進地下一個寬30公分、深50公分,長達45米的凹槽中,隨後凹槽蓋上了玻璃蓋,這些作品也將永久在悅來展出。宋冬正在完成的《重慶悅來中軸線計劃》,是他今年3月來悅來考察後,為悅來量身創作的一件作品。「國博是一座對稱的建築,我的作品是把中軸線的概念顯現出來,在國博中心的中軸線上向南北兩端延伸,希望能南至江邊,北至丘頂,這個中軸線的凹槽空間儲存和展示從社會公眾中收集來得各種物件。」宋冬說,這些物件都是悅來和重慶的市民寄過來的,「我沒有做任何的評選和挑選,只是把他們都呈現出來,而且今天只是一個開始,希望中軸線計劃能一直延續下去。」
宋冬《重慶悅來中軸線計劃》現場。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大哥大、鞋、眼鏡盒、玩偶、算盤、暖水瓶等等各式各樣的物件一字排開,一旁的燈箱上,則記錄了每一件物品原本的主人和他們對於物品的簡單描述。「其實他們才應該是這個作品的主角。」宋冬說,這件作品其實是他創作的一個延續,「2005年我曾在北京做過一個《物盡其用》的展覽,是我從2002年開始做的作品,把我媽媽50多年來收集的捨不得扔的物件,做了一個展覽。」宋冬說他希望通過這樣的創作,來關注人與人、物與物乃至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宋冬《重慶悅來中軸線計劃》落成。
6歲的杜海誠小朋友把自己製作的第一件原創陶藝作品,放進了宋冬的作品中。杜海誠的爸爸杜宇麟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這件作品叫做《蝸牛一家親》,兒子想要表現的是一家人親密的關係。「一開始他其實不願意把作品寄過來,因為他覺得給出去了就不再是自己的的。」杜宇麟說後來還是和媽媽讓杜海誠了解到,把作品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並不是意味著你就沒有了這件作品,反而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所以他最後也同意了。」
此次悅來公共藝術展,所有的作品都是十位藝術家來到悅來,進行了現場考察和調研,再從各自獨特的感性視角出發,結合當地文化生態進行跨界公共藝術創作。谷文達的作品《【重慶】碑林柒系-c》是把抽象的傳統文字與當地景觀相結合;龐茂琨的作品《永恒之愛》堅持對經典作品的當代解讀;尹秀珍的創作《尾喉》體現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張大力的作品《感官世界》側重討論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後的作品都將永久性的放置在國博中心及周邊環境中,市民可以隨時欣賞到這些著名藝術家的創作。
悅來公共藝術展作品闡釋>
谷文達 《【重慶】碑林柒系-c》
我依據重慶的地理地貌,歷史人文,將以我創意的《簡詞典》里書法文字「千里、廣大」來代表、表現重慶這座歷史名城,以《簡詞典》中合二為一構成法來表現「悅來」,並裹刻在距今已伍億年歷史的海生物化石上。我為此石取名為【儒石】。眾所周知,山東是東方儒家思想的發源地。
丁乙 《山房》
這為悅來智慧城建造一個小型的公共空間,空間自身的多樣性可以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提供多功能的空間;兒童遊戲場所,容易辨識的地標匯合點,社區活動的場地等,當然它也歡迎所有走進其中的人發掘新的互動方式,同時「山房」也是一件雕塑。
龐茂琨 《永恒之愛》
作品以羅丹《吻》中的形象與西方古羅馬柱結合,相擁親吻的情侶以起伏、細膩、優雅的身體和姿態呈現,羅馬柱則象徵著一種人類文明,二者用機器進行拼裝預示著工業時代的人性與愛的永恒。作品材料打破傳統石材、玻璃鋼等束縛,使用樹脂、現成品與金屬焊接等綜合性材料。觀眾以特殊的角度進入並參與到此作品的場域之中,這種互動的關係使作品再次創造出新的活力,世上貫穿於古今中外,純粹的、不加沾染的純潔之物,唯有愛!
汪建偉 《地理的意志》
《地理的意志》帶給我們一種新的目光,我們有可能嘗試去建立一種新的理解自己和自然的方式,在這樣一種視角中,自然、技術、人成為合作者並形成了新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的元素通過新的技術跨越了它們自身,將新的形式刻印在材料上。
向京 《寂靜成型》
悅來會展中心把地點選在了山水之間,風景成為最大的亮點。我選擇了我作品里的動物系列中的鳥獸題材。下面一只靈獸原型是件叫做《不損獸》的作品,用馬、鹿、靈緹幾種動物的形態編造了一只世間不存在的靈獸,名字取自《山海經》,意為身體不受刀斧損傷,隨砍隨生,所以,這是一只永生的動物。小獸身體上站立著一只原型為鵜鶘的鳥,和「不損獸」一樣,我也把它做了變形,兩只動物都是看似相識,但並不「真實」的動物。環境我也挑選了主會館附近一處水面,兩獸安靜立於水上,相親相愛,這樣的意象外形與內在,貼服周圍的好山好水,希望它們慢慢在氧化的作用下,逐漸和自然合體,祥和寧靜,故取名《寂靜成型》。
嶽敏君 《重慶思想者》
借用了藝術史中人們耳熟能詳的羅丹作品《思想者》,想要把巳知的氣場轉換成為新的地域氣場,強行介入地域性的文化困局,試圖探討人類全局性和局部性的關聯點,把騷動不安、疑惑難解引入觀眾視野,從而提醒人們擺脫局部地域的限制,勇敢嘲笑自身揮之不去的狹隘眼光。
尹秀珍 《尾喉》
我在悅來新城的海綿城市上建造一個被放大到紀念碑尺寸的汽車消聲器尾喉,尾喉頂端的出氣口是一個可種植用的容器,其中種植植物。用與環境共生的理念關注我們的生存環境和處境。我們現在生存的環境中充滿了喧囂嘈雜與污染。這個「消聲器尾喉」具有對聲音和氣體控制、淨化的象徵意義。這個巨大的消音器尾喉,既是工業化對環境影響的思考,又是對人在被破壞的環境中困境的反思。海綿城市是看不到的,是可以感受到的,而這個裝置把這樣的理念放大出來。
張大力 《感官世界》
感是審視、格物;觀是觀點、認知。感觀世界就是感受到的視像世界,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大腦中的反映。在現實中生活中,由於受教育成度和族群以及個體經驗的差別,會導致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的感觀世界,相比較於其他人都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人的感覺神經在對客觀事物作出判斷時往往帶有情緒非常強的主觀認知,但無論這種差別有多大,終究逃脫不了人類作為生物的本性,「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當我們自己覺得離真理越近時,也許我們正在走向相反的方向,我們越想證明自己的偉大,越離真理越遠。這是人類的怪圈也是生命的本質,是喜劇也是悲劇。這件作品在哲學角度強調了這種差別的積極意義,以及瞬息萬變的多樣性和永恒穩定的終極統一。大象是一種既兇猛又溫和的動物,作者在這里取其形象和諧音,在中國文化里,象就是結構,也是形象、想像和象徵,「大象無形」是道的境界和呈現方式,道不可知不可想,可人類又必須要想要知。大象上面的人體是真的人體翻制,強調並代表現實世界的人類。
劉韡 《微觀世界》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孔令強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