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觸過不少年近中年的咨詢者,在初入職場的時候,他們抱持著單純而美好的想法:「只要我好好幹,單位就不會虧待我。」因為這樣的自以為,多少人正一步步滑向被動而無力的邊緣。
作者:趙曉璃來源: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
曾幾何時,光鮮亮麗的高檔寫字樓成為很多高校畢業生內心向往的地方,他們無一例外地幻想著,有一天能夠踏進這樣的寫字樓里,做著體面的工作,從此事業人生平步青雲。可惜我們只猜中了開頭,卻猜不到結局。
這兩年職場上歷經的激蕩與陣痛,比以往來得似乎更為猛烈一些。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6年,亞馬遜員工平均31歲,Google員工均齡30歲,臉書員工均齡28歲……而均齡38歲的老牌公司IBM,不久前被ProPublica 報導說,2017年這家公司採用各種辦法裁減40歲以上的員工。
15年HR的肺腑之言:年齡歧視是職場公開的秘密
「這份工作我實在不忍心再做下去了。」不久前,在一家大型集團擔任人力資源總監的朋友B向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原來,和很多行業類似,B所在的集團正在對35歲以上的員工進行裁員,作為人力資源總監,B每天都要召開部門會議,安排與部署員工面談與勸退工作。「我發現,人事有時候做的真不是人事兒。」B坦言。
看著一個個曾經和自己共事多年的老員工不得不面臨出局的境遇,B不免脊背發涼,但作為員工的她,面對集團高層決議只能選擇服從。「年齡歧視基本上是我們這個行業公開的秘密了」B說。根據B的描述,事實上,近幾年來,很多公司都在進行裁員,尤其是清退35歲以上的中年人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些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無人不知,而清退的真正理由和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年齡。」「幹了這麼多年,怎麼會沒有感情?難受啊……」每天都要和裁員名單里的員工面談的B,每次聽到對面的裁員對象說出這樣的話,會情不自禁地鼻子一酸,眼眶突然熱熱的,她只能轉過臉去,試圖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
「很多企業尤其是有些年頭的企業,就像一台台運作不良的機器;而那一個個裁員名單對企業來說就像是生銹的零部件,需要盡快更換。可對於我來說,這些名單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家有口的同事啊…….」
B頓了頓說:「我們都要為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我現在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自己,因為今天這些被勸退的人,很可能就是幾年、十幾年之後的你和我。」
小心忙碌是職場最大的陷阱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在的職場及行業環境,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與陣痛,而這些衝擊與陣痛的背後推手恰是我們引以為豪的高科技。
對很多適逢時代變革的職場人而言,我們需要盡快直面這些衝擊與陣痛,並從他人的軌跡里得到一些經驗與教訓。這不僅是我這名職業生涯咨詢師的期望,更是很多前來求助的職場中年朋友們最熱切的期望。按照很多咨詢者的話說,他們前半段的軌跡已經如此了,後半生更是一言難盡。
小心跌入「忙碌的陷阱」:成果全部消失,錯誤不斷積累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那就是為什麼你身處工作時會幹得樂此不疲,可一旦結束後仔細回想,又覺得好像什麼事也沒有做?或許,你每天真實的工作狀態是這樣的:
從你踏入辦公室起,很多工作向你撲面而來:一堆的文件單據需要你及時處理;上司臨時交辦的任務一件壓著一件,件件都很緊急;客戶那邊等了你二十分鐘,要和你核對對上個月的數據好開發票;供應商那邊一個電話接一個電話地打過來,不停地問你貨款的進度到哪一步了……
你會發現,你手頭的工作並沒有什麼難度,而讓你高度緊張絲毫不能松懈的在於,這些工作無法讓你掌控節奏,漸漸地就會剝奪你對未來的控制感——每天也不知從哪里來了這麼多工作,你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搞定,結果還來不及思考總結,另一個任務隨即而來。我記得自己看過這樣一個精妙的比喻,那就是很多工作內容的設計,像極了「俄羅斯方塊」遊戲。只要你開始玩「俄羅斯方塊」遊戲,你會發現你永遠停不下來:
一些方塊好不容易消除了,新的方塊又冒了出來;一旦你出了一個小小的失誤,那些方塊就無法及時消除,結果越堆越多,直到遊戲結束。
很多人的工作局面就像這款遊戲:成果不斷消失,錯誤不斷累積。 是什麼讓你深陷低價值工作無法自拔?
事實上,俄羅斯方塊遊戲之所以風靡,據說是因為它精準地契合了「無腦遊戲」的設計要求:
規則簡單,無門檻、入手快,新人只需要30秒就能掌握遊戲精髓;目標清晰(消除),玩法簡單(移動旋轉),同時反饋及時。
在這種遊戲制度的設計下,你發現你自己的期待變得越來越低:因為你壓根不要指望取得不錯的局面,你隨時隨地都在應付混亂,直到把自己變成一台精準的機器。如果你能理解這里面的道理和原理,你就不難明白很多人深陷職場困境的深層根源:讀書時沒有好好學習,導致專業不精成績一般,擇業時受制於客觀條件限制,只能選擇一些門檻低入手快的工作,例如客服、銷售等;貪圖省力不肯動腦,永遠在等待主管的指令,沉溺及聚焦於及時反饋中,每天大腦里想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這個月開了多少單,能拿多少提成;一旦沒有完成任務,則無比焦慮無力;即便完成了任務,下個月又有新的指標和壓力,一刻不得停歇;總認為自己幹好一件事足矣,對新鮮事物無暇顧及甚至排斥,看不懂如今的流量思維、KOL、內容創業……對時下發生的事情不管不問,似乎活在一個套子里,每天只盯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長此以往,你會發現自己的工作永遠都做不完,每天疲於應付;而一旦面臨失業,則無比恐慌,因為除了手頭的工作,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出去還能夠做什麼。
學會工作成為工作的「設計者」
工作中,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與警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不要每天被動等待別人安排我們的時間。我們要努力把控自己的工作節奏,讓其他人配合你而不是主宰你的工作。
在開展工作的時候,你不妨思考以下幾點:資源:你需要明確自己的能力及特質,以及你打算做到多少分,在多長時間內完成;順序:設計或重新安排一個能在最短時間內聚焦最核心業務的順序;借力:凡事不需要親力親為,可以的話找眼疾手快的人幫你完成。
給職場朋友的五點建議
1. 如果可能,還是要好好讀書與學習:高起點高學歷帶來的職業機遇不同,接觸的環境圈層包括未來的眼界,都會大不相同。 2. 如果可以,盡量多學一門技藝:對於很多沒有資源背景的普通人而言,所謂「天荒餓不死手藝人」,問題在於你要沉下心來,將技藝磨練純熟,切不可情緒用事半途而廢。 3. 工作不僅僅是提升能力的地方,更是磨練我們的脾性、歷練我們心態的地方,職場中的核心要素無非兩點,一是做事,二是為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你一旦走出職場走向市場創業或做點自己的事情,這兩點至關重要。
4. 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盡快熟悉整個領域,找到該領域的價值核心:想盡一切辦法創造機會,合理安排工作分工及節奏,積極主動地接觸並處理那些核心工作。 5. 記住,企業的本質是盈利,而員工和企業的關係就是一種交換: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再深切的情懷也無法逃離市場規律,你要時刻審視自我,永遠都不要把公司當做家。「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沉默的大多數》
©作者: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咨詢師,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新浪微博@趙曉璃。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