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鳥瞰中國》推動航拍成為一種看世界的常規視角,而第二季的回歸更是在內容和技術層面不斷承襲創新,帶來另一個更宏大、也更細膩的中國。
文 | 維斯
敘述中國故事的紀錄片並不少見,甚至從教科書式的《望長城》開始,中國傳媒人在面對這一深刻命題,就有著屬於自己的敘述觀。但在客觀描繪的同時,也面臨著地大物博難以下手,過度煽情以致疲勞等諸多問題。三年前《鳥瞰中國》的出現,似乎給了同類型紀錄片一個不小的啟示:在宏觀表達下,也可以有微觀書寫;而展現中國特色,也能借鑒世界性語言。
走在前端的不只是航拍技術
《鳥瞰中國》的片名言簡意賅,但又意味深長。以「鳥瞰「作為主題,不難發現,其最為秉承的便是宏觀的敘述視角,並且有它自己的從容表達。而其中大量出現的航拍鏡頭,在各種類型的紀錄片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是,以航拍作為題材製作並在中國大陸播出的紀錄片,《鳥瞰中國》算得上首開先例。
2015年,《鳥瞰中國》由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紐西蘭自然歷史製作公司和新加坡海濱別墅影業共同出品,以航拍的主視角帶領觀眾縱覽中國的大江南北和生動的社會人文。當初第一季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時,被認為以全新視角呈現了一個瑰麗的中國,並榮獲紐約國際電視電影節最佳攝影和最佳文化金獎、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具國際傳播獎等獎項。
視覺奇觀,是《鳥瞰中國》最為突出的亮點。航拍器材和攝影技術的發展,為紀錄片視覺呈現拓展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手段。早在2015年,航拍設備還沒有像如今這麼普遍民用化,只有少數專業創作者能夠操作,大規模的航拍應用場景更是處於一片空白之地。
長城
新鮮的事物總能勾起人們心中獵奇求知的欲望,當人民習慣了普通的人物視角的時候,以上帝視角打造的《鳥瞰中國》,卻呈現出了普通人很難目睹的俯瞰場景。
正因如此,創作團隊在以獨特視角拍攝觀察世界時,獨到的理解已在不言之中。換句話說,通過航拍的特殊視角,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是十分震撼的。身邊極為平凡的事物,一旦換個視角審視,帶給傳統視角的衝擊力是最為強烈的。
影片中元陽梯田、懸空寺、長城、天門山、樂山大佛等等,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當局者迷」,慣常地認為只不過是一些普通的旅遊景點而已。但通過《鳥瞰中國》,這些最常見的事物以特別的視角呈現,似乎無形中打破了傳統的枷鎖,形成了新的視覺奇觀,而這種奇觀所帶來的傳播效果,是很多紀錄片都難以企及的。
元陽梯田
在《鳥瞰中國》熱播的影響下,國產的航拍題材紀錄片也不斷湧現。完全國產的紀錄片《航拍中國》持續走熱背後,《鳥瞰中國》的推動和「預熱」功不可沒。
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航拍是《鳥瞰中國》的核心表現方式,也為其贏得廣泛關注和讚譽立下頭功。但要講好中國故事,自然不能只用技術去「說圓」。在這個足有文章可做的命題上,導演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融合點:「地拍」轉身變為航拍的輔助角色,在兩者結合之下,共同構成了張弛有度的紀錄片。
說到底,《鳥瞰中國》講述的是中國人與大自然關係的一部紀錄片。「地拍」除了能夠緩解航拍帶來的審美疲勞,紓解始終保持的「客觀」宏偉感,還能最大限度地將人和故事融入其中,更貼近真實的人與物,打造「宏大敘事+微觀抒情」的新模式。在這種形式結合下,《鳥瞰中國》不僅華麗,且自有溫度。
三都澳漂浮村莊
除了講好中國故事,紀錄片《鳥瞰中國》作為中美合作的產物,其意義不止在於向觀眾呈現壯美的景物和故事,更大程度在於能夠加速推動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做大做強紀錄片產業,也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國,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鳥瞰中國》在播出之後,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傳播效果:不僅豆瓣達7.9分,獲得了中國觀眾的讚許,在國際環境下,也通過美國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8.2的評分取得了認可。
《鳥瞰中國》的成功並非是簡單的偶然,背後具有傳媒行業深刻的思索。與上世紀80年代《望長城》等紀錄片中外合作環境和模式不同,此時的中國和中國的紀錄片產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中國的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紀錄片產業也從「神壇」走向了「人間」、從國內走向世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怎麼使中國紀錄片真正走向全球並在世界紀錄片的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新時代紀錄片產業的重大課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鳥瞰中國》由中美合作完成。參與製作的不僅有國內的機構,還通過與國際主流媒體和優質製作公司合作,去取得更全面廣闊的視角。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在製作水準上拉動中國與世界同步,而且能更符合國外受眾的收視習慣,發揮五洲的優勢,在深入調研之間,把中國紀錄片推向世界,從而逐步做到中國紀錄片全球化。
在舊的語境中承襲創新
第二季剛開播,就在不同平台獲得熱議。在眾多年輕人聚集的B站,有網友評論道:「鳥瞰,給人的感覺是宏大的格局與遠矚的視角。用鳥瞰的方式更能繪出一個完整的中國。」「很震撼,展現出很多中國獨特的美。」「小美於行,大美於心。鳥瞰中國,身臨其境。」
在形式上,《鳥瞰中國》的第二季在揚長中更有發展:其採用了最新的4K超高清航拍技術,使畫面更清晰、更真實,也更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標準甚至達到影院的規模,從視聽角度能給以觀眾更獨到的體驗。
不僅如此,《鳥瞰中國2》在內容部分,也大作文章:
在內容選擇上,仍舊沒有放棄「地拍」的細節鏡頭,始終圍繞著人與自然做文章,這也體現了中美合作的誠意,以及五洲傳播中心和國家地理頻道的國際專業製作水準。而在內容分布上,《鳥瞰中國2》也規避了第一季的「西重東輕」的局面,更重視東西部在內容呈現的平衡。比如,在第一季里,更多的講述西南、西北地區的習俗和風貌,賽龍舟、潑水節、樂山大佛、人造海灘、坎兒井等等;到了第二季,影片增加了中東部地區的砝碼,諸如青島的帆船比賽、嵊泗列島的壯美、武漢的渡江節等等,使內容達到了較為適宜的平衡點。
由此可見,在《鳥瞰中國》第二季中,不僅在內容、形式上承襲了第一季的優勢,且並不墨守成規,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創新,力求達到更好的影像水準,呈現出更美的中國。
回頭看看,近幾年隨著無人機大量進入民用市場,使得普通老百姓航拍不再是遙遠的事情,航拍題材的紀錄片不斷湧現,這對於紀錄片產業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現象。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像《鳥瞰中國》《航拍中國》專業極致的水準還是很少,多而不精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像《鳥瞰中國》這種具備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更是屈指可數。
由此可見,以技術完成表達,其實是一種極有可塑性的途徑。《鳥瞰中國》之所以能兼顧國內外市場,其核心便在於運用最前沿的技術,打造世界性的外殼。但究其根本,還是那個熟悉而不變的傳統中國內核。或許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在某種程度上,比題材更值得紀錄片行業揣摩與學習。
作為始終航拍手段創作的先行者,《鳥瞰中國》第二季已經於11月10日開播。這部在技術上敢為人先的紀錄片,也將在國際傳播的主題上帶來不一樣的驚喜。相信在中國廣漠壯麗的自然風光下,我們能發現不少大膽創新的科學奇跡和充滿溫情的人文故事。《鳥瞰中國》第二季是否將繼續表達它世界性敘述下的中國故事?在原有語境下,《鳥瞰中國2》又將有怎樣的承襲和創新?相信這些都將是值得期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