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雙11之前,有兩個頗為矛盾的糾結點:一是,這一年雙11,宣傳力度空前,除過各大門戶網站基本都接了廣告之外,自媒體平台、各大小明星,基本上都參與了廣告宣傳。
二是,經濟不景色,老百姓不敢消費,這個情況已經持續了又一段時間了。2018年雙11,人們就敢消費了嗎?
但雙11開銷之後,當日凌晨,相關統計數據一再刷新:突破100億的銷量,只用了2分5秒;突破1000億,只用了1時47分26秒。相比於2017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3分1秒和9時0分4秒。
看來,我們可能低估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只要有優惠,直接的或者間接的,真的或者假的都不重要了,大家還是非常樂意消費的,也有這個消費能力。
換一個說法,中國老百姓目前為止,還是價格敏感消費者,是否消費,確定於消費品價格。
這正常,但又不正常。
不正常的地方在於,平時大家為何就不敢消費?商品價格取決於成本,平時為何就沒有大的優惠?
質疑者中,比如中國作家劉信達,他表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熱衷於人為造出來的雙十一購物節,熱衷於雙十一東拉西扯七拼八湊寅吃卯糧弄出來的所謂天文數字。 誰在疼痛?」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或者說得再直白一些,什麼時候,雙11銷量與平時一樣了,或者沒有雙11了,人們想消費就消費,不用等到雙11,什麼時候,才算是正常了吧。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