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而立。
中國人對於30歲的概念是很嚴格的,30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可是30歲對於女人來說,卻更像是一道分水嶺,來自社會的壓力和自身安全感的缺失,再從容的女人,過了30歲,也開始變得焦慮。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港片《29+1》,講的是即將跨入30歲的兩個女人,不同的生活狀態和不同的選擇:
林若君,29歲,做事認真有界限,有一份外人看來稱之體面的好工作,有一個感情穩定的男朋友。
她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期待升職不得不每天加班,有著一種戰戰兢兢努力卻又疲乏的工作狀態,面對壓力升級的上司刁難,和辦公室年輕小妹有代溝;
她還要抽出時間應付姐閨蜜聚會,被親友催婚,應付患有老年癡呆症時不時打電話過來的老父親,和看似穩定實則雞肋的愛情關係…
「女人太能幹沒好下場的!」
生活總在你想要驚喜的時候卻突然給你驚嚇,這些不安,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和焦慮。
而另一個女人,黃樂天,卻是29歲的另一個選擇。
她沒有好相貌,沒有體面的工作也沒有男朋友,默默無聞,微胖卻依舊不加節制地熱愛美食,神經大條沒心沒肺地快樂著,甚至身患癌症還依然堅持環遊世界。
「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數,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
從世俗角度看,黃樂天是一個有點失敗的女人。
或許影片想表達出一個雖然身無長物卻依舊樂觀的跨入30歲的人物形象,但這個人物卻不能引起我的共鳴。黃樂天沒有錢,也沒有欲望,生活有太多身不由己,大部分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林若君,好像體面實則焦慮地活著。
我們想在30歲的時候打個漂亮的翻身仗,卻被生活的一地狗血淋得措手不及。
曉茹:我30歲了,還是單身
曉茹說,我今年30,爸媽安排的相親大大小小去了有幾十場,要麼我看不上他們,要麼他們看不上我。才接觸過幾次的人,哪來的那麼多默契和珍惜?
現在過年都不想回東北老家,只要過年,我一定是所有親戚嘴里的話題。
大姐結婚了,小妹結婚了,就連隔壁舅舅的女兒也嫁出去了。他們穿著夾襖呵著暖氣圍在一起,桌子上放滿了零食瓜子飲料,笑呵呵的討論著誰家的女兒嫁得好,誰的老公是做什麼的…如果嫁了一個有錢的,大家一致誇讚眼光好,如果嫁了個沒錢的呢,自然不會明說,心里有桿秤,都暗搓搓的考量比較。
我一直在想,30歲不結婚有什麼錯,我不想將就,也不想對方將就。
可是30歲這道分水嶺,卻把女人分成了兩撥,無論這個女人再優秀,能力再好,都只能被歸類為「嫁出去的和嫁不出去的」。他們覺得在中國社會,你一定要結婚,這樣才是完整的女人。
雖然社會倡導男女平等,但是很多情況下,男女確實不平等。
而且30歲之後的女人孤獨感與日俱增,這種孤獨不是個人心理上的,而是「別人覺得你孤獨」。當你看到周圍發小閨蜜一個個都結婚生孩子了,找不到人可以什麼也不幹,陪你聊幾小時天的時候,你開始懷疑,是不是女人到了那個年齡段,就要過大部分人過的生活。
思佳:我30歲了,還在租房
最怕聽到一句話:你都30了呀,怎麼還在租房!
我是獨生子女,來上海那年我22歲,上海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燈火通明,即使是在晚上,也亮如白晝。
那時候心想,死也要留在上海。
後來,終於進了朝思暮想的寫字樓,成了一名標準的「白領」,過著朝九晚加班的日子,有時候加班到半夜一兩點,第二天八點半又繼續上班。應對過奇葩的老板,難纏的客戶,一遍又一遍的讓你修改方案。8年的時間,從月薪4K到現在終於破萬。
我以為生活會得到改善,可我錯了。
一萬在上海根本不算什麼,一頓外賣20,一個月1800,交通費每個月200,水電費冬天200夏天400。染燙一次頭髮800,手機手機費300,房租3000,衣服化妝品更不用說,30歲還多了一項熬夜加班保養皮膚的開支,如果再算上偶爾的聚會旅遊購物,剩下的,勉強果腹而已,根本攢不了錢。
爸媽是溫州小縣城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他們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會叫我回老家考公務員,最近某某事業單位在招人,你趕緊去報名吧,在上海難混就回家。
可是我不甘心。我都30了,在上海的這8年,讓我想看更大的世界。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壓力對我來說,就變成了焦慮,外表光鮮,但僅有的微薄薪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買得起上海的房子,我擔心自己的實力停滯不前再也沒有抗拒現實的勇氣。
有時候清晨迷迷糊糊醒來不想去上班,可還是要洗完臉後像木乃伊一樣往臉上塗各種臉部眼部美白祛皺保濕精華,還有一絲不茍如同報菜名一樣的全臉彩妝。
因為身體里總有一個聲音提醒我:這個月的房租還沒有交。
倩雲:我30歲了,一個「創業狗」
我是從2015年開始創業的。創業的時候我30歲,投入了所有之前的積蓄不顧婆家和丈夫反對開了一家小酒吧。我今年已經33了,有一個7歲的女兒。
社會現下對女性,尤其是大齡女性的感知還是停留在相夫教子。女人麼,就應該把老公孩子管好,做好內勤工作和賢內助,然後再鼓勵家里的男性去拼命奮鬥。
其實這是一個很難理解的邏輯,一個家庭,如果男人滿天飛見不著影,但是只要他拿錢回家,就是一個值得被歌功頌德的好男人;但是如果女性滿天飛的去創業,男人在家帶孩子,就會被指責是不顧家,讓孩子缺乏母愛,家庭缺少溫暖。怎麼不說前一個還是缺少父愛呢?
社會對大齡創業女性真的不太友好,除非你一舉成功,搖身一變月入xx萬的成功女性,那時,別人對你的評價才會由「不安分」變成「有膽識」,「不顧家」變成「敢拼搏」。
可是生活不是電視劇,創業成功的概率本就極低,可我還是想為了這低概率事件去努力,最重要得是,我活成了自己的驕傲,不再為了每個月幾千的死薪水看上司臉色,揣摩同事的小心思,請個假都要卑躬屈膝。
順便給自己打個小廣告:酒吧名字叫致青春,致青春一杯酒,盼往事不回頭。
我們總是會聽到別人說:
「你都30了,怎麼還不結婚?」
「你都30了,怎麼還在租房?」
「你都30了,怎麼還不生孩子?」
「你都30了,怎麼手里還沒存款?」
……
從什麼時候開始,年齡成了生活的基準線,努力反而被詬病?
從什麼時候開始,年齡成了判斷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因為年齡而放棄了自己的初心?
當你前顧後怕,把自己的心態桎梏於年齡,什麼都不敢再做,再嘗試的時候,那才是真正意義的老去。女人最先衰老的從來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
羅曼·羅蘭曾說過:
很多人在20歲、30歲的時候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不過變成了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不過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重復他們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人年紀越大,越容易喪失性別特徵。在20歲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女人,擁有漂亮的容貌和異性寵愛;而一旦過了30歲,就意味著被生活打敗,身為女性的榮光被活在一地雞毛的瑣碎取代,把自己戰戰兢兢套入桎梏和重復的模式中。
然而大部分人忘了,人生最大的貴人,永遠是自己,人人都是藝術家,作品就是她自己。
陸琪寫在最後的話: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焦慮,為成績,為工作,為婚姻,為小孩,這一生都處於不安的狀態,選擇太多反而更加迷茫。
這份焦慮對於30歲的女人來說,好像更誇張了,是保持單身等待合適的人,還是找個差不多的就結婚,是安心在家相夫教子,還是繼續為夢想拼搏,似乎年齡到了30,考慮問題的方向都要改變。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在算愛研習社講過一本書,叫《活法》,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活法的權利,無關年齡,也無關金錢,跟著自己的心走,到最後,無愧於心,就是最好的一生。
這本書大家掃碼就可以直接進算愛研習社看,找到自己的「活法」,過好自己的不焦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