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大門,圖片來源:艾文)
卡薩布蘭卡,摩洛哥商業經濟中心,人口約 290 萬,面積約 386 平方公里。
這里因電影《北非諜影》/《卡薩布蘭卡》而聞名於遊客,哈桑二世清真寺作為全城最高建築在海邊矗立。
從機場到市區的途中路過以摩洛哥「加利福利亞」著稱的精美聯排別墅居住區,富人在這里享受都市生活。
路邊巨幅廣告牌宣傳著電話卡經營商的「5G+」,路人對遊客用中文大喊「我愛你」。
卡薩布蘭卡,摩登得像是非洲的臆想。
而哈桑二世清真寺,更是舉全國之力做到的「臆想典型」。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建立因國王的一場夢境而起。
國王哈桑二世(已故)在位 30 餘年,期間勤政愛民、威望極高。他曾經在夢中得到安拉的箴言:「真主的寶座應建在水上」,為了感謝真主的照拂,他決定修建一座大型清真寺作為紀念。
為了做到這場夢境,為了做到國王的夢想,摩洛哥舉國捐贈,籌資 5 億多美元,其中 3/5 為國內外捐款,其餘由政府出資。1987 年 8 月開始動工,由法國建築師米歇爾·班索(Michel Sinseau)設計,法國布伊古公司和摩洛哥瑪塔普公司合作施工,耗時 6 年建成啟用。這座可以容納十萬人同時祈禱的清真寺讓國王的夢想變成現實,卡薩布蘭卡從此有了新標誌。
(哈桑二世清真寺,圖片來源:星子)
哈桑二世清真寺的設計本身就是一場臆想。
這是全世界第一座建於海上的清真寺。為了做到國王將清真寺建於海上的夢想,做到被海水圍繞的視覺效果,數萬名工人填海造陸,用 30 萬立方米混凝土給清真寺打底。海水漲潮的時候遠遠望去,清真寺仿佛飄在海上。
這是全世界第一座現代化的清真寺。清真寺重達35噸的正門只能用密碼開啟,高達210 米的宣禮塔有電梯直達塔頂,祈禱大廳的大理石地板磚下設有電熱保暖設施。更為驚人的是裝飾繁復的大廳屋頂可以打開。運氣 好的時候可以看見屋頂緩緩打開,芒芒日光像一層薄雲鋪面,真主安拉立於其上。
第二幕
馬拉喀什的長夜永不消逝
(傑納夫廣場的夜色由小攤位的燈光點亮。圖片來源:星子)
清晨的時候去往馬拉喀什,大霧從海上來,我們仿佛是去往霧的深處,越往前走四周越是模糊。一個多小時後,大霧逐漸散去,太陽鮮明起來。
進入馬拉喀什,你會很明顯得發現這是個紅色的城市:本地特有的紅色泥土與草桿混合燒制,成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粉紅、橘紅、各種色度的紅在這里層層疊疊,順著高矮不一的屋頂攀爬交錯。傑納夫廣場(Jemaa el-Fnaa)被這些或新或舊、色調不一的紅色建築物包圍守護著。
坐在傑納夫廣場里喝著薄荷茶,阿特拉斯山脈在身後若隱若現,眼前是喧囂而極其熱烈的景象:鮮艷的水果、舞蛇人的笛聲、雜耍藝人鄭重地穿著傳統服飾,額頭泛著油光。廣場上的文化空間(人文活動)在 2008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理由是這里發生的一切和十一世紀時幾乎無異。
關於馬拉喀什的市集,我看見一種很美的形容:集市上香味濃鬱,即清涼四溢又色彩斑斕。一貫令人舒服愜意的氣味按照貨物的本性逐漸變化。沒有名稱,沒有標牌,沒有玻璃瓶。你在這里探尋,店主坐在一堆貨物中間和你討價還價。
馬拉喀什的日子好像夏天的夜晚一樣帶著點徹夜不眠的歡樂氛圍。
十九世紀末,摩洛哥和安達盧西亞(現西班牙南部)最好的工匠,用了六年時間在馬拉喀什修建了一座皇宮:巴伊亞皇宮(Bahia Palace),現在是當地保存最完整的古跡。
這座宮殿極盡奢華,許多建築材料從義大利進口,屋頂用不會腐爛的木材,上面的彩色顏料是從天然物質中提取而成。牆面裝飾上布滿了伊斯蘭雕花和手工拼接成的馬賽克瓷磚,精美而優雅。
在巴伊亞皇宮,國王的第一位太太單獨住在前面的院子,圖中這個院子住的是國王的妃子們,到了侍寢翻牌子的時候,妃子們出來跟國王問好,被選中的就帶去另一個房間。在過去的摩洛哥,妃子和大太太是不能住在一起,國王也不能在某一位妃子的房間過夜,以此減少他們之間的嫉妒和爭鬥。
並且為了娛樂助興,宮里培養了大量樂手,等到他們學會了演奏就將眼睛毀去,避免妃子們被外人看見。這也是與巴伊亞皇宮一街之隔的庫圖比亞清真寺,過去一度只能讓盲人進去祈禱的原因:不能讓其他人看見國王女人的美貌。
馬拉喀什過去的生活像夏夜閒聊一樣帶著點荒誕。
這種看似荒誕的事情曾經真實發生,並且被建築和歷史記錄著,這種文化衝擊大概也是我們不遠萬里去摩洛哥旅行的原因之一吧。
第三幕
阿特拉斯山空蕩蕩
你總說摩洛哥「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可你知道是什麼讓它一半一半,互不為難嗎?
是阿特拉斯山。
阿特拉斯山脈沿著海岸線展開,南北貫穿摩洛哥境內 650 公里。它的形成源於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在中新生代碰撞,在地中海和撒哈拉地台之間形成了阿特拉斯造山帶。但是阿特拉斯山並未形成連續的山脈鏈,而是散落在高原、盆地上,隆起的高山擋住了大西洋來風,擋住了撒哈拉的熱,形成了摩洛哥「一山隔沙海」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地貌特徵。
阿特拉斯山空蕩蕩,山上只有少數灌木存活。
地殼運動引起普遍的火山噴溢,阿特拉斯山受火山作用,山體有紅、綠、黑等不同顏色。這些顏色並不是來自於山上覆蓋的植物的顏色,而是巖石本身。阿特拉斯山像是火山沉寂後的墓場,將大地的憤怒收容起來,巖漿吸收了礦物質後變成各色碎石,阿特拉斯山十分荒涼。
高山空蕩蕩,高山守護下的摩洛哥倒是一片生機。
受海拔和周邊氣流影響,阿特拉斯山讓風和熱變成降水、降雪,滋潤了河谷地區和綠洲之城馬拉喀什,冬天時大雪封路圍城,春天雨水又從山上流下,匯聚成從不幹涸的托德拉河,澆灌出棕櫚樹蜿蜒生長,直至沙漠邊緣。
(阿特拉斯山腳,徒步的起點,圖片來源:星子)
感謝阿特拉斯山,讓摩洛哥之旅有了新樂趣。
阿特拉斯山最高峰圖卜卡勒(Jbel Toubkal)海拔4167 米, 引得徒步愛好者趨之若鶩。阿特拉斯山植被並不豐富,但是一路上山,可以看到摩洛哥山區的村落特色:牧羊的婦女穿著塑膠拖鞋在山崖邊閒聊,小朋友會用法語跟你問好。更為特別的挑戰是由於山體松垮,大雨常常帶來山路的沖毀和偏移,登山還是有一定挑戰和運氣的成分在里面。
河水和雨雪共同作用,沖刷出獨一無二的猴掌山(Monkey Finger)的山壁形象,沖刷出托德拉峽谷(Todra Gorges)陡峻的天然攀巖訓練場,沖刷出絕美的南部摩洛哥。
(猴掌山,圖片來源:芯王)
(托德拉峽谷Todra Gorges,圖片來源:清風)
第四幕
撒哈拉沙漠是永不消逝的火焰
你見過這樣的撒哈拉嗎?
有一點點湖泊
有一點點荒漠
再加上一點點朝沙漠深處走去的勇氣
你將看見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駱駝之外的撒哈拉。
(梅爾祖卡沙漠,圖片來源:艾文)
(梅爾祖卡沙漠,圖片來源:艾文)
說起撒哈拉沙漠,大家想起的往往是三毛那句:我每想你一次天空就落下一粒沙,於是有了撒哈拉。講情話嘛,總不是往大了說。撒哈拉沙漠還真挺大,長約 4800 公里,寬約 1800 公里,約占非洲總面積 32%。但是撒哈拉的形成是氣候和地形的共同作用,僅僅靠三毛是不夠的。但是那種向浪漫進軍的決心我們是夠了的。
夜晚的撒哈拉漸漸轉涼,不知道深度幾許的沙粒像巨大的黑洞將所有熱量吞噬,摩洛哥也將白天的寡言收起,隨著溝火燃起的是柏柏爾人根植於血液里的音樂才華。
手鼓、歌聲,一杯紅酒,一場以星空銀河做燈光的露天慶典開始。
(梅爾祖卡,圖片來源:星子)
在沙漠徒步是需要點勇氣的。
進入沙漠後,細沙從四面八方灌進鞋里,太陽漸漸升高,腳下的沙更像是將地球另一面的熱量都吸收過來一樣烘烤著我們。一開始的激動都被不知道終點的前路消磨殆盡,滿腦子想的都是「我這是圖的什麼來自虐」。但是架不住沙漠的美啊,真正靠腳步走入沙漠深處,眼前的沙面上海一樣的波紋記錄著風的軌跡。
(梅爾祖卡,圖片來源:星子)
(梅爾祖卡,圖片來源:艾文)
第五幕
梅克內斯十分高冷
黑色皇城梅克內斯,是一個靠設計感自洽,然後就此當宅男的城市。
(梅克內斯皇宮前的人造蓄水池,圖片來源:可樂)
梅克內斯建於 11 世紀,曾經是阿拉維王朝的都城。而皇宮的設計則更像是一場皇室間的攀比,和一個社交恐懼症的宅男夢。
皇宮的修建規模源於國王間的攀比。
當時的國王是伊斯梅爾,他在位五十多年,皇宮的修建就沒有停過,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和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競爭。
當時路易十四剛剛修建完凡爾賽宮,為了彰顯國力,伊斯梅爾就決定修建一個更大更美麗的建築來一較高下。這種競爭誇張到什麼程度呢?梅克內斯皇宮內的糧倉中有一扇高達數米的巨大木門,木門上雕刻了巨幅太陽,理由是路易十四說自己是太陽之子,伊斯梅爾就想用這種大太陽的標誌表明自己才是太陽之子。
皇宮的設計更像是為了做到宅男足不出戶的夢想。
為了儲蓄水源便於利用,梅克內斯皇宮外修建了一個面積約 4 公頃的水池,主要用於馬匹的飲水、花園的灌溉。為了便於取水,當時皇宮的設計者用類似坎兒井的方式在皇宮內和水池間修建了一條地下隧道,再利用齒輪式的自動取水系統,做到了足不出戶也可以取水。並且利用暗渠的方式將水流引向皇宮各處,例如馬廄、花園。
為了避免戰爭圍困,皇宮內修建了巨大的糧倉,可以讓皇宮的人足不出戶的生活幾年。還在屋頂以空中花園的形式種植了大量植物,既可以為糧庫降溫保證食物不易腐爛,還可以培養新鮮水果食用。也正是因為這種空中花園的設計,在大地震到來幾乎毀掉整個皇城時糧倉仍然保留完好,而沒有種植空中花園的馬廄則被毀掉了。
(梅克內斯皇宮內的馬廄,圖片來源:艾文)
梅克內斯沒有多少遊客,一場地震幾乎毀掉所有設計。這里的斷壁殘垣更像是一種紀念,紀念過去的好時光。
第六幕
菲斯到底哪里好
你問我菲斯到底哪里好,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不過是一點新,一點舊
一點摩登,一點復古
9600 條小巷各有去處的剛剛好。
(菲斯的小巷,圖片來源:星子)
打鐵的叮里啷當,愣是把鐵板打出花來
做飯的香氣四溢,蒼蠅堆里把你留下來
賣布的流光溢彩,探出身子誇客人美麗
染革的臭味熏天,試圖越過語言向你說明買到就是賺到
我準備用圖片說話,除此之外怕是別無他法。
(陶瓷店,馬拉喀什是紅泥,菲斯是灰泥,圖片來源:艾文)
(手工布坊,圖片來源:艾文)
(銀質飾品店,圖片來源:艾文)
(陶瓷店,圖片來源:艾文)
(貨物多沿著牆壁鋪展開,圖片來源:艾文)
(布料上的裝飾讓窄小的店面像公主的夢境一樣閃爍,圖片來源:艾文)
(皮革染坊的大染缸,圖片來源:星子)
(琳瑯滿目各種款式的皮拖鞋,圖片來源:星子)
嗯,菲斯。
第七幕
拉巴特海水冰涼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
我得說三遍,不然你記不住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
(在烏達雅堡俯瞰下面的港口,圖片來源:艾文)
(拉巴特,圖片來源:星子)
拉巴特是一個沒什麼記憶點的城市。這里是首都,馬路兩旁飄揚著摩洛哥綠色的國旗。這里很新,到處都是正在施工的圍欄和標誌。
這里是摩洛哥之旅的最後一站,我在這里拍出了我的全程最佳。
(大西洋的海岸布滿嶙峋的巖石,一點都不羅曼蒂克,圖片來源:阿瑤)
大西洋的海水冰涼,拍打著摩洛哥 1700 多公里的海岸線。岸邊巖壁陡峭,砂石嶙峋,不同於沙灘的柔軟,這里的海岸硬朗得一點都不羅曼蒂克,走到海邊,才有一縷稀薄的海味。
迎著海風釣魚的外國男人鼻子通紅,撿垃圾的工作人員帶著柏柏爾人特色的帶著毛線裝飾的草帽。
冰涼的海風加上波浪拍岸的氣勢,我們忽然靜靜看著不再說話。
(拉巴特,圖片來源:星子)
尾聲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是非洲大陸 54 個國家之一。它瀕臨大西洋,北接地中海,身靠非洲大陸。獨特地地理位置讓它在非洲的土壤上修建了一座座清真寺,培養出柏柏爾人熱烈不屈的民族文化,又使它在歐洲面前打開國門,開啟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風氣。
(拉巴特,圖片來源:星子)
不那麼「非」,也沒有特別「歐」,在這種氛圍里,摩洛哥靠那一點點新、一點點舊、一點點摩登、一點點復古 ··· 許多一點點的特色加在一起,匯成了十分摩洛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