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排版:妮子小菇涼
自從開了微信社群,每天我都會收到非常多的提問。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在提問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不是在提問,而是在傾訴或吐槽。
比如有一個讀者,他是這麼描述問題的(友情提醒,以下文字較長,若無耐性可直接跳過):
Boy 你好。在事業單位的我,在管理類相同的崗位上,我與另一部門的同事互為搭檔,工作內容相互有交叉。搭檔資歷比我老,職稱比我高,但是不願意做事。不止是不願意做,還不願意想,因為有想法就會讓自己有行動。你提出的每一個工作設想,都會被「好難的」、「做不到的」等名目被駁回,甚至於在主管面前,該同事也保持了一貫風格。以致於,主管把所有的工作推進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即使是同事那個部門應該負責的工作,主管也是問我推進情況如何。 矛盾點在於,我必須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會有可能去思考搭檔的工作開展突破點。因為不是本部門的工作,所以具體的開展,肯定需要搭檔的共識才能進行。幾次被懟回來之後,我究竟還管不管同事那一攤子事,不管的話,主管會問責(這個問責感覺很不對路,但是現實就是這樣的);去做相關的,又覺得自己狗拿耗子多管閒事。求Boy給一個能繼續積極,但是又不越界的處理方式或者心態吧。
這麼一大串文字,核心只有最後一句:
如何用積極的方式來處理這段工作關係?
而前面所有的鋪墊和背景文字都是為了引導到這一句話上面來。在邏輯上這是對的,但在提問方法上這是錯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會給聽問題的人造成信息干擾。
比如我剛看到這個問題時,一開始以為是工作責任劃分不清的問題,看到中間以為這是主管偏心的問題,直到最後才知道,噢原來這是一個如何處理同事關係的問題。
這個過程中,我在腦海中已經跳躍了三個不同的領域,內心無數次地在吶喊:
親,你究竟想問什麼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低效的溝通方式。耐性不好的人,早就關電腦走人了,耐性好的人,也會被這一頓彎彎繞繞弄得夠嗆。
在職場中,看一個人夠不夠聰明,從他提的問題就知道。會提問的人,往往在職場上能夠成長得更快,因為他們懂得如何高效溝通,避免無用功。
接下來,我分享一些高效提問的原則和技巧,希望能在往後的工作中幫助到大家。
一、不要用講故事的方法去提問題
我們都喜歡聽故事,但講故事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提問上。因為講故事和提問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溝通方式。
講故事,要的是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它需要用文學技巧來進行鋪墊,設置懸念,甚至設計情節反轉,最後讓聽眾獲得跌宕起伏的情緒體驗。
而提問題,要的是言簡意賅,直戳要害。它是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最想要的答案。
一個百轉千回,餘音繞梁;一個直抒胸臆,有的放矢。
我們看回文章開頭那個例子,這就是典型的用講故事的思維來提問題。
這位提問的朋友,開頭先交代背景(和另一個同事搭檔,工作有交叉);接著交代了矛盾(同事不願意做事,喜歡推給「我」做);然後繼續交代困境(連主管也以為所有工作都要「我」來做);最後還強調了自己的內心思考(我覺得怎麼做都不對)。
這是一個按照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陳述。一旦用這種方法去溝通,對方自然就將大腦接受信息的模式調為「聽故事」狀態,而不是「解決問題」。
而我們大腦在接受信息時,會對信息情景進行錨定。一旦進入到某一特定情景,思考也會切換到適合這種情景的模式。一旦想要切換回來,就需要花費許多的精力成本。
打個比方,就好像你一開始在看一出喜劇,本想著放鬆心情笑一笑。結果看到中間你發現這是個燒腦懸疑片,這時就會想是不是前面錯過了什麼重要細節,甚至重新切回去再看一遍。這時「我在看喜劇,可以放鬆大笑」的這個情景設定,就要切換成「這是懸疑片,我要聚精會神」。
同理,我們在提問的時候,要讓對方一開始就對問題進行正確的「情景錨定」,提前讓他在腦海中準備相關的解答思路,提高問答效率。
倘若對方根據情景錨定,一開始就判斷出這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後面也就節省了無效的溝通精力。
二、 提問題要有正確的邏輯
那麼如何高效地提問題?我們依然可以運用金字塔原理,即:
先用一句話來描述問題類型(情景錨定),再用詞語或短句來交代關鍵人物和背景信息,最後細化表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方向。
還是拿文章開頭的這個例子舉例,我們可以這麼來提問:
這是一個如何處理職場人際關係的問題(定義問題類型)。
我的同事和我是合作部門,資歷比我老,級別比我高,做事不積極,還喜歡把本應他做的事情推卸給我做。久而久之,主管也認為許多本不屬於我的事情,也變成了我的工作。(交代關鍵人物和背景信息)。
我該不該去做同事的那一攤事情?如果做,我該如何處理?如果不想做,我又該如何處理?(將問題細化,給到被提問者方向指引)。
轉化成上面這種表述,就非常清晰明了。
首先,問題的字數大大縮減,這節省了對方的閱讀時間;其次,去除掉過多的故事性描述,而是用短語來總結性概括,讓人一目了然;最後,將籠統的問題進行細化表述,給到對方明確的指引,讓對方明白你究竟想問什麼,進而給到的回答也會更加有針對性。
簡單總結一下,按照下面這張圖的邏輯去提問,就能做到這一點:
會提問題的人,在提問前就已經把準備工作都做好了,為的是方便聽問題的人。我們要學會把問題先「加工」一遍,轉換成對方能夠快速理解,且不會產生疑惑的內容,而不是一股腦地心里怎麼想,嘴上就怎麼說。
三、提問之前,了解你的提問對象
過去我曾在文章中說過,在溝通之前,一定要了解對方對信息的接收階段在哪里。
如果是第一次溝通,對方對任何背景一無所知時,那就需要詳細說明;
如果對方已經不是第一次聽你講,而是前面已經和你溝通過多次,這時就要挑重點和新鮮的信息來說;
如果對方已經完全掌握了你要說的事情,那就沒有必要再說一遍,而是直接進入討論階段,得出結論。
提問同樣如此。面對的提問對象不同,提問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還是以文章開頭這個問題為例,如果面對的是第一次聽問題的專業人士,就要言簡意賅;面對的是關係比較親密的朋友,如果你忍不住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故事性描述;面對的是公司里跟你關係比較好的同事,就可以直說重點,省去背景介紹。
記住,「見人下菜」是高效溝通的重要原則。
這里的技巧在於,把自己置身在被提問者的角度去思考,有哪些信息對方可能是不關心的?有哪些信息對方是需要詳細了解的?有哪些信息我只需要點到即止?
除此之外,對方此刻的心情(例如通過對方的表情來判斷),接下來的計劃(可以簡短詢問對方等下有什麼打算),這些也都會影響他聽問題時的狀態。如果能夠提前了解,最好都揣摩清楚。
四、提問技巧的日常訓練
以上就是高效提問的原則和方法。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日常訓練提問技巧的小方法:
縮句練習。
簡單來說,就是將複雜的文字縮減成簡短的語句,從而提高信息接受者的認知理解速度。
日常生活中可以進行縮句練習的素材有很多,比如總結報告,工作郵件,甚至是微信群里的長文信息。而我個人最喜歡的練習素材是電影梗概。
比如我們拿豆瓣里的電影梗概為例,剛好我最近看了《無雙》。
這部電影的劇情梗概如下:
《無雙》講述了以代號「畫家」(周潤發 飾)為首的犯罪團夥,掌握了製造偽鈔技術,難辨真偽,並在全球進行交易獲取利益,引起警方高度重視。然而「畫家」和其他成員的身份一直成謎,警方的破案進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關鍵時刻,擅長繪畫的李問(郭富城 飾)打開了破案的突破口,而「畫家」的真實身份卻讓眾人意想不到。
開始縮句練習:
這是一部犯罪懸疑電影(定義類型)。
《無雙》講述了以「畫家」為首的偽鈔犯罪集團,其核心成員被警方抓獲審問。在審問過程中「畫家」的身份逐漸浮出水面,可最後的真相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交代背景和關鍵人物)。
再比如下面這部電影。
大家可以去搜搜它的劇情梗概,然後嘗試著用前面介紹的方法進行縮句練習。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高效提問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1.不要用講故事的方法去提問題;
2.高效提問可以按照定義問題類型,交代人物背景,細化回答方向的邏輯順序;
3.提問之前,了解你的提問對象;
4.日常生活中,多進行縮句練習,培養自己總結概括的能力;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留言並且推薦給你的好友。
本文由張良計(ID:zhang_liangj)原創發布,授權互聯網早讀課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
內容目錄
ToggleApp色情行銷的背後真相
-
iPhone上市這十年,口香糖銷量下降了15%
-
十五年來,星巴克是如何讓你欲罷不能?
-
小米為什麼幹不過OPPO和vivo?
-
星巴克,一家很有心機的內容行銷公司
-
《人民的名義》背後的產品和行銷套路
-
星巴克為何還在賣依雲?
-
耐克和麥當勞等大品牌為何熱衷造節?
-
為什麼汽車越貴,貶值越快?
-
百雀羚3000萬+閱讀轉化不到0.00008
-
這7大用戶痛點助你製造千萬傳播的行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