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東湧鎮是典型的珠江三角洲水鄉,村內水道縱橫,村民的房子臨水而建,很多村民依舊是傳統的珠三角三角洲水鄉那種半耕半漁的裝扮。
轄區內蜘蛛網般的小河道在珠江三角洲水鄉地區稱為「湧」,河湧水網不僅維系著與外界的交流,也為商貿交通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小木船曾經是每家每戶必備的交通工具。
在珠三角有句俗語「秋風起、食臘味」。當秋風刮起時,村裡的村民也開始在自己晾曬臘味。臘肉是最常見的,廣式臘肉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它僅僅是經過簡單醃制後直接風幹,本身不需要「黴變、煙熏」,自然沒有那種「梅香、煙香」。
自從羅非魚被引進中國後,一方面充實了人們的飯桌,但另一方面它適應性及繁殖能力強,又讓養殖戶頭疼,南方的河道水塘尤其適合它們生長,這種魚似乎永遠不會消失,臘羅非魚幹自然也隨處可見。
番禺的養殖戶早早就用木瓜、楊桃、火龍果、蝦蟹等飼養魚類,養出的魚鮮味自然就比較特別。來看著眼前那一串串在風中擺動的魚幹,僅僅顏色,就已經足夠讓人垂涎三尺。
在珠三角,(醃)頭菜蒸魚是特色菜,而我也經常會買上幾斤炒花肉,下飯。
據說(白)菜幹清火去燥,鮮嫩的白菜要開水稍微浸熟後才能曬。最傳統的做法就是鹹骨菜幹粥、菜幹骨頭湯….離開時順便找了戶人家,買了幾斤帶走。
秋天珠三角的毛蟹蟹黃滿肉嫩,正是季節。這天恰好遇見村裡有人在祠堂裡擺婚宴,鄉村也沒有太多講究,大爐頭就設在水道旁,鍋蓋一揭,滿滿的蟹香。